常婧:以党的全面领导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伟力

                            
    0

    时间:2024-12-17  来源:光明网


  •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凝心聚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作出系统整体设计。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如期完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依靠党的领导来全方位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伟力。
     
      增强推进改革的战略定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础上,“继续”二字重点在于“七个聚焦”推进改革,并提出五年后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节点,针对重点改革领域集中攻坚,为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面旗帜。如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遇到的都是激流险滩、漩涡暗礁,前进的道路异常艰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做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十年历程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征程新起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唯持续不断推进改革,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确定“改下去”的战略共识,才谈得到“往哪改”、“怎么改”的方向和策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做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判断,彰显“改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在改革进程中,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坚决锚定改革目标,不犹疑、不停顿、不止步,不遗余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堵点痛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改革始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主线向前推进,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定力。
     
      撬动系统改革的战术合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难在深化、新在进一步。“进一步”三个字,体现了党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加强了对“全面”和“深化”的程度要求。只有更全面、更深化的改革,才能“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在方法论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和深化要更进一步,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就需要在系统改革中全方位撬动战术合力。
     
      在改革中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必须更加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因为深水区的改革不是依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能解决的局部改革,而是一场兼具系统性与靶向性、规律性与实效性的深刻变革。由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多主体协调推进的改革。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发布最广泛的社会动员令,才能全方位撬动战术合力,如期实现改革目标。改革理念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全党在改革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的真理力量,才能实现“上下同欲者胜”,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全力攻坚克难完成改革目标任务。改革实践方面,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超脱地从顶层设计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的协同力量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关系,是强化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的重点关系。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特别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都仰赖于党对宏观调控的科学领导。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的改革合力,协调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激发深化改革的策略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六次提及“活力”,这是值得瞩目的一个高频词。在第一板块总论中提到“双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以及“活力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在第二板块分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提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在第二板块分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高度关注社会活力问题,其底层逻辑是发挥改革的“鲶鱼效应”,搅动一池活水、全面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就容易出现患得患失、摇摆不定、进退失据的问题,就会错失发展机遇”。社会活力是目标,策略活力是手段。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在锚定改革的战略目标之后,就需要深入激发改革的策略活力,继而全面激发社会活力,用“活”的办法实现“活”的目标。
     
      改革的策略活力,即“活”的办法从哪里来?从人民中间来。激发社会活力,“活”的目标如何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就是深化改革的源头活水。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充分做到“两个激发”,通过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改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让人民的需求侧倒逼推动深化改革的源头活水,让社会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没有止境的,正是由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侧“永新而无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才能为满足人民需求而不断优化制度供给,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制度供给的改革创新,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党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其根本原因是党顺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积极变革制度供给和利益格局,激发社会活力、激发策略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生活需要”到“生活品质”,对党如何进一步激发策略活力、升级改革方法论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党始终把改革发展的重心落脚到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并不断提升对深化改革的领导水平,主动以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满足人民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注入持续改革的强劲动力
     
      一个国家能否取得持续的政治发展成效,取决于政治主体是否主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体制机制中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这种变革能否持续有效推进,又取决于源动力的大小。敢不敢真改、能不能改得下去、是不是持续改,是考验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成败的关键。持续改革才能永续发展,发展中才能实现动态稳定,这是改革、发展、稳定三篇大文章的内在逻辑。在政治实践中,改革的源动力来自利益驱动机制。确保持续性推进改革,必须首先确保改革的发起方代表公利而非私利。因为任何代表一部分组织和群体利益的、出于私利的改革,都会以满足部分利益诉求为终结。只有一个完全没有私利,代表普遍利益的政党或组织来领导,才能持续针对改革不同阶段涌现出的问题进行制度化的深入变革,使得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为公共利益服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改革开放在释放了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考验,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通过深刻的自我革命完成了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塑,经受住了巨大利益考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三个不代表”充分彰显了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打破利益固化藩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定信心,和迎难而上、持续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
     
      党的自我革命与深化改革的社会革命相互促进、正向反馈:执政党以深刻的自我革命自觉,使改革的利益释出充分回归人民,避免改革成果向部分群体集中,推动改革能改得动、改得好;改革浪潮反向纯洁党的队伍,以大浪淘沙之势淬炼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使其愈发坚强有力,确保以改革精神和从严标准管党治党,促使党更加义无反顾推动改革。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为改革持续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总论部分的“七个聚焦”和分论部分的党建领域,分别强调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坚不可摧的领导核心。
     
    作者:常婧(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