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0

    时间:2023-11-29  来源:新华网


  •   尽管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上旨在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讲一个好故事;二是建一个好团队。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故事讲好、讲精彩,一个是现代化的故事,另一个是民族复兴的故事,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下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顶层设计。一个好的故事是必要的,和好故事相伴随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好的团队。只有好故事加上好团队,最后才能成就好作品,二者是要兼备的。
     
      在过去悠久的历史中,我们这个民族何曾如现在这样自觉把建设现代化、从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当作清晰的目标。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讲的现代化的故事、民族复兴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讲过的最富有理想、具有最高境界和情怀的故事了。尽管有人讲中国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都是领先世界的,但那是在世界互通有无、贸易往来不充分的情况下,是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闭关隔绝的情况下,是在没有充分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所以这种领先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自然发生的结果。今天就不一样了,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客观的经济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现实。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与文化、生产与生产、技术与技术之间都具有了充分的可交流性、可比较性,全世界也就具有了足够大的竞争与合作空间。在竞争与合作当中,全世界的GDP排名、城镇化排名、人均寿命排名、恩格尔系数排名、廉洁指数排名、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名等都具有了可比性。也正是通过这种近似、相似的比较,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发展的道理与方向,也通过上述一系列指标表达出现代化国家和非现代化国家、发展好的国家和发展不好的国家的区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今天的中国要讲现代化的故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社会寻找到的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能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进步、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在世界范围内,一批国家已经在现代化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我们也要沿着这条有前景的道路走下去,实现民族的发展与复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个高规格的故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富有前景的故事,当然需要好的团队带领。那么,这个团队的建设问题,就是党的建设的问题。现代化的故事讲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党领导得怎么样。现代化本身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党领导得好,现代化就走向成功;党领导得不好,现代化就走向失败。那么,党领导得怎么样,取决于什么?党的建设的水平。党建设得好,党的领导就能够发挥好的作用;党建设得不好,党的领导就不能够正确地发挥作用。所以,党的领导就是给现代化赋能,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发动机、驱动器。党领导得好,这台机器就能够稳稳地徐徐向前。所以,党的领导的问题因为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而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党的领导和现代化的成功与否产生了紧密的关联,党的领导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决定力量。所以,在现代化的因子中,党的领导既是首要的原则,也是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决定性因素。党的领导的程度、水平、方向、效果,直接关乎着现代化的方向、过程、结果。
     
      没有科学、正确的党的领导,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高度的国家理性自觉、高度的民族自觉。没有了党的领导,没有了这样一股自觉的力量,现代化就会变成自发性的行动,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搞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无所谓好坏、错对、成功失败。总之,没有了标准、构想、方向的现代化就失去了意义,现代化和非现代化的界线也就模糊了。所以,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本质上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历史意识的觉醒,代表着我们党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最高的认识和理解。现代化命题的出现就是党的领导的直接结果,党的领导水平、能力、质量、效果直接取决于党的建设,所以解决党的建设的问题就是解决团队的问题。
     
      一、深刻把握历史方位,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充分认识在新时代党的事业中、党的二十大的工作格局里、党的二十大的政治坐标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前提,也就是得先找准历史方位、政治坐标。
     
      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党的十八大与党的二十大所做的文章是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变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因为现代化代表着更高水平、更高程度、更强能力的国家发展方向。国家的发展逻辑当然是向前发展、向文明的方向发展。所以,由“小康社会”变为“现代化”,表达的是国家发展的正向逻辑、基本方式和路径。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往上走”?这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长的结果,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迭代过程,就像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调整更新饮食结构一样,由于实际占有的物质生活以及我们对物质生活的理解在发生变化,所以物质的结构和精神的结构的双重变化必然催生新的物质精神平衡。现代化所代表的就是物质和精神的更高平衡,也就是现代化强国建设。
     
      所以,由“小康社会”变为“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动性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确立现代化的主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内、对外的两个“独立”:一是对内,开始做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篇文章——现代化,其难度更大、收获更多。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把国家建设成全球第二的地位,下一步就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对外,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必然要和欧美在市场、利润等多个方面展开竞争。现代化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代表着形成和拥有更优质的资产,而这些在过去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们现在想“上桌子”、“吃好的”,就必然会遭遇围堵和打压。所以,东、西方的现代化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其背后是当今世界存量的国际市场,“东方”的市场占有率高了,“西方”的市场占有率也就下降了。广义上的M2,或者说所谓有效购买力、有效需求,是一个定量,不是无限增加的。在市场的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增强竞争能力、获得更大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回报,也就意味着挤占盈利空间。所以道理很简单,西方现代化对东方现代化的打压是必然的。可以说,现代化的本质是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结构的重大调整。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向上跃进的国家,在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必然面临上述竞争关系。市场理应允许公平竞争,我的东西物美价廉,我就有竞争能力,没有不可以参与的说法。所以,党的二十大所带来的对内、对外的两个“独立”,是我们形成国家现代化命运的一个前置性条件。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政治方位、国际方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重要成就,那就是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从改革开放的总体性中独立出来,把中国共产党党史由三个阶段重新划分为四个阶段,让新时代获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与“行”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既要解决“知”的问题、理论的问题,也要解决“行”的问题、实践的问题。经过新时代十年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我们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完成了思想上的独立。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接下来就是行动,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的国家有什么好、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与“小康社会”的对比来认识。党的二十大描绘的现代化包含12个方面的内容,相比十七大确立的“小康社会”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内政、外交、国防、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共八个方面。这八方面涉及国家的基本结构、基本框架,维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国家要转型升级、发展进步,要实现更高的水平、更合理的结构、更强大的力量。所以,由“小康社会”变为“现代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能动与自觉。相比之下,“现代化”还强调了四个方面,包括:法治中国、科技中国、安全中国、生态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在法治、科技、安全、生态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框架下,已然取得了实质且巨大的增长,也已使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实实在在变得更强大、更全面,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以依法治国为例,我们一提起依法治国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我们过去也在讲,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我们在这20年时间里一直在讲依法治国,特别是要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题目下讲。为什么?因为法律是保护所有人的,要保护所有人就只能依靠法律,所以我们就要把依法治国从政治建设中“独立”出来,让依法治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党章修正在政治建设的部分中的核心修改就是新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区分开来。强调法治中国,意味着法治力量的增长;法治力量的增长,意味着法治秩序的建立。法治秩序就是普遍秩序,是所有人的秩序,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由此可见,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法治中国、科技中国、安全中国、生态中国这四个方面的建设,这也意味着现代化的国家是更法治、更科技、更安全、更生态的国家。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是先进国家的标志,我们才一定要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我们才说,现代化是一个富有前景的顶层设计。确立了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有了好故事,那么接下来要准备的就是好的执行力、好的执行团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可以说,党的二十大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现代化的国家使命任务所作出的全新、彻底、总体的调整,带来了历史视野上党的建设在理念、思路、结构上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党的建设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其“1+6”的结构,即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1”,以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作为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配套支持保障措施,也即以党的领导为统领,以实现党的领导为根本,按照党的领导的要求来架构、安排、部署,形成党的建设的结构、方向、重心与具体内容。所以,党的建设要按照实现党的领导的要求、有利于党的领导的实现来建设,其关键是动机、价值与目的。
     
      与实现党的领导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集中体现为正确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之相对应的党的建设的问题,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执政能力的问题,要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干部能力与组织能力,也就有了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党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党的组织和权力上,组织安全和权力安全就是实现党的领导必要的物质保证。其中,筑牢组织安全和权力安全,一是要解决组织的问题,二是要解决权力的问题。解决组织的问题就是要正风肃纪,解决权力的问题就是要反腐败,即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来实现党的组织安全,通过反腐败来实现党的权力安全。如此,通过统一思想、增强能力、筑牢安全,党的领导得以真正实现。
     
      与此同时,我们也是按照以上三个方面来总结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要求的,正所谓“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建设是根据不同历史任务主动选择的结果,重点是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选择了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重点,也就有了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其与以往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同的是,以党的功能建设为主,由重体走向重用。
     
      二、依托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建设得好,现代化也就发展得好,党建设的程度就是现代化发展的程度。所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问题,就变成决定现代化的重要因子。在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1+6”部署中,“1”是总体,“6”是六个方面的工作。从“1”的角度来讲,核心解决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顶层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党的领导是需要进行总体性的管理和设计的。
     
      如果说党的领导是一个政治目的,那么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对政治环境以及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使用。党的领导能否实现,是由支持实现党的领导的结构与具体内部来决定的。在党的领导的结构中,领导制度、领导决策、领导组织、领导方式、领导环境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就会失去规则和标准;没有领导决策,党的领导就会缺乏决策权;没有领导组织,党的领导就会缺乏执行力;没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就会缺乏路径;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环境,党的领导就会缺乏外围支持。所以,领导制度、领导决策、领导组织、领导方式、领导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和党的领导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所以,加强规范党的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决策机制,增强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优化党的领导方式,优化党的领导环境,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总体性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完成总体性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我们下一步就是要从实现党的领导的内部结构着手。
     
      首先,党的领导体现在正确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也就是说,党的领导首先是一个真理性的问题,错误的方向、错误的要求实现不了党的领导。只有正确的命令才能执行下去,所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最高优先级的要求,而保持上述这些方面正确既是真理性的问题,又是政治性的问题。真理性是指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正确,政治性是指上述这些方面正确的同时,还要有地位,两者不可相互模糊、代替。所以,正确的思想本质上就是政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所以,围绕实现党的领导所要求的正确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怎样实现政治思想的普遍性、统一性?一是在内容上,要创新理论学习;二是在态度上,要加强信念教育;三是在关于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要把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四是要坚持常态化、长效化的巩固,不能搞“一阵风”;五是要抓住关键少数。
     
      其次,和实现党的领导相关的问题还有能力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的能力:制度能力、干部能力、组织能力。制度能力是指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具体来讲就是:一要形成有效的制度机制,也就是制度与制度之间要周严、合作、一致;二要健全全面的监督体系,监督是不是到位、及时、有效取决于监督体系是否坚强、健全、有力量;三要突出关键少数,抓住重点,对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监督到位;四要注重发挥政治巡视的作用,因为政治巡视是专业巡视专业、权力巡视权力、组织巡视组织,是同专业、同类型的更高规格的监督,所以是有力量的;五要落实责任,从严问责。
     
      干部能力是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干部队伍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政治要求放在第一位。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斗争本领、专业能力以及政治能力。这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可以理解为“1+5”的结构,“1”是专业能力,“5”是政治上的要求。所以,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干部队伍需要两“强”——政治强与能力强。
     
      组织能力是指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对上、对内、对下。其中,对上要发挥政治功能,对内要教育管理党员、团结宣传党员,对下要组织团结动员群众,所以要对上讲政治、对下讲组织,对内既讲政治,又讲组织。把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并重,就是党的组织的基本功能定位。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需要加强的是什么?基层党组织,因为当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结合在一起时,分散性、广泛性、地方化的差异就会特别突出,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度相对较差。对此,我们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一是要强化功能,包括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二是要突出重点,既要大抓基层,又要注重发挥政治和组织两个作用;三是要注重全面、应建尽建,如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即扩大党的建设的覆盖面,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这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再次,和实现党的领导相关的问题还体现在党的组织和权力上,一个是组织安全,另一个是权力安全。实现组织安全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正向激励,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管理;二是负向激励,即党的纪律的惩罚。所以,正风肃纪对应的是党的组织安全、形象安全的问题。至于权力安全的问题,那就是反腐败的范畴了,也就是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理念的第七个方面——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什么反腐败是攻坚战、持久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攻坚战是要解决准确性的问题,持久战是要解决长期性的问题,只有坚持准确性和持久性,反腐败才能够落实到位。反腐败的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包括三个“坚决”:一是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二是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三是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反腐败的重点、重心指向了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权力安全、干部安全、组织安全,对于威胁我们党的所有腐败都要坚决零容忍。政治和经济交织的腐败是反腐败的重点,因为经济腐败也一样导致政治腐败、危害政治安全。所以,三个“坚决”就是我们反腐败的主战场,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党反腐败的框架思路。
     
      三、加强对新时代党的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
     
      通过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清醒、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党的建设要为实现党的领导服务,要实现党的领导就要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思想“在线”、履责“在岗”、服务“在位”,不跑冒滴漏、不缺场、不空位。怎样实现党员干部不跑冒滴漏、不缺场、不空位?那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解决宽、松、软问题,解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手段——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首要原则,用全面从严治党来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以,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全面从严治党已由实现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变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进而成为中国政治的结构性力量和趋势性力量。也就是说,全面从严治党既是长期的,也是总体的。全面从严治党成为结构性力量和趋势性力量,也就意味着全面从严治党代表着一种整体性的力量。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和这一整体性力量作对,因为这一整体性的力量代表的正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个人安全、岗位安全、权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干部首要关心的议题应该是政治安全,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所驱动的国家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要保持政治上的敬畏与自觉,切实做到政治自觉,确保个人安全。
     
    (曹鹏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