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红: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0

    时间:2023-11-27  来源:新华网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把为什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得非常清晰。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这一背景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就开始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最早画出第一份现代化蓝图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要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像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通过这些论述,我们看到孙中山画出的第一份现代化的蓝图是一个基础设施的蓝图。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孙中山难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样的蓝图。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我们从四个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作出的贡献。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现代化作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同志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而且他还警示道,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同志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作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并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
     
      1977年和1978年这两年,先后有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访问和考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走出国门之后深感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78年至1979年,邓小平同志频繁出访。在访问期间,邓小平同志切身感受到我国在生产力方面与世界现代化的差距,开始意识到中国要在20世纪内实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新命题。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3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同时,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小康社会”也有论述,他解释道:“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在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同志还围绕小康社会的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并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在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
     
      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把原来强调的翻两番目标从“总量”变成了“人均”,更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那么,我们是怎样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7日全党“开年第一课”中讲了三个方面:认识、战略、实践。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7日全党“开年第一课”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必须深刻认识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不仅使得我们能够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还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就是他们也可以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特征、重大原则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第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经典现代化理论阶段和新现代化理论阶段,不同阶段对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的表述有所不同。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阶段,现代化就是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来看,现代化的特征就是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经典现代化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根据这样的一个概念界定,罗荣渠先生认为也许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合适的,所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完成意味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
     
      20世纪50到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学者就意识到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所以新现代化理论出现。在新现代化的理论中,中国学者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没有完成经典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可推动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同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在2023年2月7日全党“开年第一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新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成功实践,当然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里强调整体迈入现代化,对于“整体迈入”这个提法我们非常熟悉,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讲得非常明确,一个人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不能落下、一个区域不能落下,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讲的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这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国强调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再有,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中国进入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意义和影响也前所未有。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时指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两个毫不动摇”,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要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当然,我们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是要分阶段不断推进的。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看到,西方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北京来看,2022年北京蓝天的含金量更足了,全年一级优天数增加了24天,优良天数总计286天,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八成。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这一点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中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了两个“随时可能”: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具体来讲,要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它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的制度。我们要通过实践探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第二,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我们要将战略强调的“全局性、稳定性”与策略强调的“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结合起来。
     
      第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我们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讲“四个敢”,就是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基层敢首创,这个“敢”就是敢为天下先,就是要创新。
     
      第四,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第五,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第六,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自立自强,在自立自强中对外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任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前两条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接下来的五个方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要求。最后两条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了在国际方面的要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
     
      我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解。第一,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我们要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提出“完善老龄工作体制”。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那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对其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来谈。
     
      第一,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涉及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以前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就是高质量发展。最后,怎样推进高质量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怎样促进共同富裕?我们从收入分配这个角度切入。比如,在生产环节中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分配环节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流通环节中降低流通成本,在消费环节中敢消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第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首先,为什么面临大党独有难题?大党指的是党员数量规模大、党员人数众多、组织结构复杂的政党。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06.5万个。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其次,大党独有难题难在何处?难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难在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难在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难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难在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难在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最后,怎样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施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区域经济教研室主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