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意义

                            
    0

    时间:2023-11-22  来源:新华网


  •   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十个坚持”为总体框架和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中国外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追求什么目标,以及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十个坚持”的内容和含义:一是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做好对外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新时代赋予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三是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四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是新时代对外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六是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外交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七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八是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努力方向。九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是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这是中国外交的精神标识。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懈追求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在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会晤时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可以看出,无论是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新型大国关系,它们的主线都是合作共赢,前提都是不冲突、不对抗。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字非常精准,比如,“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近”是接近的“近”,而不是进入的“进”。这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已经大大增强,但是距离真正的强,还有距离。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必然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各个国家虽然都在研究分析自身的综合国力,但侧重点有鲜明的不同之处。我举例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美国。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权利的评价》和1981年出版的《80年代的世界国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中,从政治结构上论述了国际冲突中的国家实力的概念。之后,他对综合国力进行了系统的定量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了“克莱因公式”,即综合国力=(C+E+M)×(S+W),其中C代表面积、人口等基本实体,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目的,W代表追求战略目标的国家意志。在“克莱因公式”的启迪下,综合国力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该公式兼顾了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比如,“克莱因公式”并没有反映出科技在提升综合国力时巨大作用。即便如此,这个公式仍然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即将精神要素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和物质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例子,日本。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表《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该书提出测定日本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日本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实力贯穿始终,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企业的力量,重视产品与服务的力量。即便到了今天,路上跑的汽车,家里用的电器,有很多都是日本的产品。
     
      第三个例子,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以,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外交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一个是根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魂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可以说,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脉络,就能了解这个国家的价值观,进而了解其外交政策。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及“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愿与世界各国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美美与共的世界百花园正好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
     
      从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到2021的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的全球安全倡议,再到2023年的全球文明倡议,我国的外交格局更加饱满立体、层次分明。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我们之所以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就是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蓄势蓄力。只有我们蓄势蓄力了,我们才能在外交上发力。有一句话叫“弱国无外交”,如果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提升,我们的发展不跟随时代,就没有蓄势蓄力之后的发力。
     
      我们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因为营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可以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认为,民心也是最强的国际政治。中国人重情讲义,不忘老朋友。我们要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破解全球四大赤字问题,还要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公共产品的缺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但美国未能接替英国发挥领导作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结果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而言之,“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在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如果新兴大国不能承担领导责任,就会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短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混乱和安全失序。
     
      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强调“美国优先”,不愿继续无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特朗普的政策与第一次世界战之后的美国政策有相似之处。2017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17年10月,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美国相继退出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9年,为不受束缚地发展中短程导弹力量,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可以说,美国不断“退群”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强调产品的公共属性。这种公共产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公共产品;二是理念性公共产品;三是制度性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是不够的。理念性公共产品和制度性公共产品要比物质性公共产品的层次高。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属理念性公共产品。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亚投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可以说,我们在外交工作中不仅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还同时提供理念性公共产品和制度性公共产品。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带有西方价值观的,它们要求国际社会向西方看齐。也就是说,西方总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国际社会。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里“平视”的意思是,我们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世界其他国家,始终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202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宋代朱熹的《咏红白莲》的前两句是“红白莲花共一塘,两般颜色一般香”。这两句的意思是,红莲花和白莲花开在一个池塘,虽然是两种颜色但它们的香气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人类虽有文明、种族等不同,但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的命运是相连的,要学会相互欣赏、理解和尊重。
     
      2023年2月,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在香港成立。国际调解院将是世界上首个专门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国际法律组织,将超越司法和仲裁你输我赢的局限性,旨在实现争端各方的合作共赢,对促进国际和平安全发展和国际秩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调解院是践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重要实践,将丰富和发展国际争端解决的机制和方式;也是我们发起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全球法治公共产品,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共赢,从不谋求世界霸权。中国的历史智慧是“国霸必衰”,而不是“国强必霸”。201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在这部白皮书中,阐述了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第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文明起源于内陆和农耕,是内敛、防御的文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讲一下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第二个原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70年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进一步发展同样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说,中国是真真正正热爱和平的大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9653万吨,对外依存度85.5%,其中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进口量分别占60%、34%和4%。玉米进口量2835万吨,对外依存度9.39%,其中美国进口70%,乌克兰进口29%。像粮食、能源等是初级产品。所以,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对初级产品的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什么?因为如果有战争、极端气候发生,像粮食、能源这些大宗产品价格都会上涨。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了以后,我们要花更高的价格去买,所以,从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我们也更希望世界和平稳定。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022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在这次会晤中,美国总统拜登表态,“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之后,有媒体将美方立场概括为“五不”“四无意”。虽然美国总统拜登有如此表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美国的对华政策总是言行不一,甚至将我们定位为“优先考虑的、唯一的全球竞争对手”。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做出大国竞争重回国际政治的战略判断以来,美国重新挑起集团对抗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战略意图日益明显,冷战思维正悄然在美国“复活”。拜登上台以来,在对外战略上几乎必谈“民主”“威权”“专制”,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美国推行大国战略竞争的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也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历来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
     
      我认为,如果一国的军事科技实力不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会一攻就破。但是如果一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做不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会不攻自破。所以,我们在内部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外部要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广泛认同。
     
      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只靠嘴讲,要让大家去体验,尤其是通过文化产品去体验。很多人知道,美国的“薯片”“芯片”和“大片”是其文化输出的三大法宝。其实,除了“三片”,美国还有个“双H”战略:第一个H是好莱坞的首字母H;第二个是哈佛大学的首字母H。好莱坞代表的是娱乐,哈佛大学代表的是教育。除了这些,西方的文化还通过游乐园的形式向外输出,比如一到假期,很多人会选择去上海迪士尼或者北京环球影城玩。美国的意图很明显,虽然许多中国孩子不能到美国,但是通过文化的输出,依然可以了解美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是必须认真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源泉。文物是文明的物质形态。它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利用其承载的文化元素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果文物深藏在库房中不被人所感受所利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物价值。我们要通过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物,让文物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另外,我们还要将我们的文化融入在孩子爱不释手的产品中,让它们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伙伴。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在“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前加了“和平共处”。这就是说,大国之间的交往要先学会尊重彼此。无论是中美关系,还是中俄、中欧关系,首先要战略互信。
     
      当前,虽然美国一直在推进中美经济“脱钩”,但是两国贸易往来反而更加频繁。自2018年7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美贸易额除2019年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处于增长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更为明显。2020年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8.3%,2021年再次大幅增长,且近几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长持续高于进口。这些数据凸显了中美贸易领域的紧密依存,也再次印证了中美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另外,中美人文交流“一直在线”。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人文交流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两国关系增信释疑的润滑剂。近几年,中美人文交流合作虽然遭遇“逆流”,但仍然保持了顽强的韧性和生命力。
     
      在文明互鉴方面,中欧的交流总体平稳。2013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中欧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
     
      第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邓小平同志还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202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同时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如何处理中国同邻国的关系?2013年,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就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要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是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截至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也是我国维护周边稳定的外交策略,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与向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还展现了飞洋过海与结伴齐飞的艺术。“走出去”对中国对外开放而言就是“飞洋过海的艺术”。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调研闽东九县之后,写下到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习近平同志针对当地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他号召党员、干部、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既飞,当然力图飞洋过海,要向外飞,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在商品经济中见世面。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2004年8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一文中谈到了“地瓜理论”:“有人提出一种‘地瓜理论’,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总书记后,把“地瓜理论”运用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之中,勾勒出“跳出中国发展中国,放眼世界发展中国”的战略蓝图。所以,无论是“飞洋过海的艺术”,还是“地瓜理论”,它们的实质都是开放。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
     
      总体来看,我们的“硬连通”做得不错,但是在“软连通”和“心连通”方面,还需要提高。软联通,即中国的文化、理念、价值、标准、规范。我们要让这些要素走到“一带一路”沿线百姓的生活中去,发挥“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中资企业开拓丝路沿线市场要注重文化融入。很多中资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不注重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发展。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很多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总是谈论风险,风险当然要充分重视,但对中国企业而言,不走出去的风险更大,关键是自身要准备好、项目要选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应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港口、高铁、核电、大坝这样的“重资产”项目。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十四五”时期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讲,一是进一步增强对国际组织的重视。新时代十年来,在重要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2013年6月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七任总干事。2015年柳芳当选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当年8月1号就任,任期3年。她是该机构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也是首位女性秘书长。2019年6月,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2023年7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新任总干事选举,中方候选人、现任总干事屈冬玉以高票成功胜选连任。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岗位任职,这背后体现出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经大大提升,更说明我们在外交领域长期蓄力后所取得的丰富硕果。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国际组织的重视,培育更多优秀国际组织人才。
     
      二是中国主场外交展现新作为。近年来,中国外交话语的引领和塑造能力逐步增强。主场外交展现了中国对多边交往的坚定态度。从2013年到现在,中国举办了多场主场外交,比如,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周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2015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在杭州举行;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举行;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我们的主场外交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服务于中国城市、服务于中国企业,基层创新不断激活。比如,举办过主场外交的杭州、厦门、青岛等城市的活力逐渐被激活。另外,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我们正在营造或者推动构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