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峙:北京文物保护与中轴线申遗

                            
    0

    时间:2023-11-03  来源:新华网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他在2014年2月25日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文物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高标准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北京文物保护工作
     
      (一)北京文物保护概况
     
      1.文物概念和保护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要谈文物保护,就要了解文物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文物?根据有关规定,文物可分为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它们的认定标准是什么?主要在于文化性质和价值取向。就历史文物而言,其认定标准就是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就革命文物来说,其认定标准为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关的和具有教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也就是说,革命文物主要体现的是教育功能,历史文物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内涵,革命文物的保护等级通常要高于历史文物。比如李大钊故居,一个很小的院落,其建筑谈不上文化价值,但就因是李大钊曾生活的地方,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北京的一个王府建筑,尽管金碧辉煌,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大钊故居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王府建筑所没有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对文物保护认识有一定局限性,认为皇室建筑、十三陵、雍和宫等才是文物,而其他不算文物。但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由此带来两个变化:一是丰富了文物的价值属性,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另一个是增加了文物保护的内容和范围,从最初的文物保护逐步发展到传统文化保护,正如从保护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工业遗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到保护老城整体风貌。
     
      2.北京历史文物的特色与作用
     
      如果放在全国来比较,北京历史文物处于什么位置,具有哪些特点?第一,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看,在全国14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北京的建城时间并不是最长的,建都朝代也不是最多的。比如,洛阳、西安等建城时间都远超北京;在洛阳、南京面前,北京的建朝数量也是排名靠后。
     
      第二,从历史文物的角度看,北京的历史文物总量在全国也不是最多的,年代也不是最早的。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058处,其中北京有139处,远不及河北、河南、山西等所拥有的数量;从建筑年代看,山西有唐代、宋代和元代的木结构古建筑518座,而北京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只有3处
     
      3.北京历史文物的优势
     
      第一,具有元、明、清三朝古都城市建筑,凝聚了中国几千年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北京独有的。
     
      第二,北京历史文物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体现了文化性质。北京从元朝开始就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汇集了全国教育、人才、艺术等文化精华和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聚集地。
     
      第三,拥有大量的代表国家最高建筑等级的皇家宫殿、皇家御苑和大量的王府、坛庙、名人故居、学堂会馆等。
     
      第四,北京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遗产项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4.北京历史文物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显示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文物展示了北京地区五十万年前人类的早期文明,再现了五十万年前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周口店遗址向世界说明了两点:一是北京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二是北京和中国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十万年前。
     
      第二,证明了北京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延续性。考古发现表明,北京地区从五十万年前到五千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完整的石器时代没有间断过,是人类文明延续最长的地区之一。
     
      第三,将北京农耕文化追溯到一万年前。门头沟东胡林人遗址出土了迄今国内最早的人工种植的粟和黍的遗存,证明北京在一万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种植,这是北京早期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说明早在一万年前北京就出现了定居的生活方式,这为以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四,揭示了北京建城史和建都史。这是北京最重要的两个考古成果和史学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最终确认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和宣武门外春秋战国遗址,正是《史记》中记载的西周初期武王分封的燕国、蓟国的城址,同时还确定了金代中都城的准确位置以及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起始年代等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北京建城史和建都史的确认,对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发挥了“证史”的重要作用。北京早期的人类发展史和社会文明史的认定,文物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一个历史时期只有文献记载,没有文物证明,那其社会发展状况就是一片空白。
     
      第六,丰富了北京城市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内容。北京的每一处考古新发现、每一个古代科技研究新成果,都在不断丰富古代社会的文化内容。
     
      第七,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北京所拥有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前的红色文物,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第八,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名片。北京的博物馆及文物展览,都在以各种形式向世界展示古都历史文化的特色。
     
      (二)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简要回顾
     
      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后,回顾老城保护、文物保护,社会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回顾过去工作,有两个方面不应该有争议,一个是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另一个是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文物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曾在四个重要历史节点,决定了北京老城的发展方向和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式。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和平解放使文物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党中央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使北平城避免了战火的劫难,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可以说,这是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值得大书一笔,载入史册,也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发展初期,党和政府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建立机构,使文物保护得以落实。
     
      第三,1982年城市改造发展初期,国务院公布北京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彻底改变了北京老城的文化性质和城市功能,使老城从被改造、使用的旧城,转变为要加以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极大提升了老城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老城保护对文物保护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史文化名城是由文物构成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保护全市的文物。
     
      第四,2014年在北京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对老城整体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实现老城发展方向的历史性变革,奠定了古都城市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千年大计。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文物保护上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回顾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观点。
     
      2.梁思成先生为保护北京城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首都城市如何建设、古都城市如何延续的重要问题,梁思成先生最先提出老城保护与利用的方案,尽管未被国家采纳,但他的观点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由他开创的历史城市保护理论,在此后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他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保护理论的贡献。梁思成先生阐述了北京老城的历史价值,开创了历史城市保护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并由此奠定了新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不但在当年就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以后很多年。直到今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还在坚持他开创的理论观念。很多历史城市保护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说都是他当年保护理论的延续和补充。
     
      第二,保护方法的贡献。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的利用城墙建环城公园和建新城、保老城等方案和思路,至今都还有研究价值。比如,后来建成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就是他当年方案的体现。而且,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能看到他的老城保护理念。
     
      第三,唤起民众保护意识的贡献。梁思成先生的老城保护方案和理论,让民众了解了古城的历史价值,提升了民众的保护意识,唤起了社会对老城保护的关注,使得社会各界在以后几十年城市建设中,不断呼吁加强老城保护。
     
      (三)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从保护文物个体、保护历史街区到保护老城整体的过程。简单地说,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老城改造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初创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并由此拉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序幕。这时期,中央政府为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的五项措施,对全市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发布文物保护政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政令、条例、准则、规定,对全国特别是北京文物的保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较为重要的文件,如《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
     
      第二,制定文物相关标准。以条例形式首次公布了国家文物的价值标准、文物的定级标准和文物的出入境鉴定标准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1981年,并成为国家文物保护法中的重要条款。
     
      第三,保护重要历史建筑。以开办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形式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1950年以后,政府部门先后将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故宫、孔庙、天坛等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使其在开放利用中得到必要维护,从而保证了历史建筑的安全。
     
      第四,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地位。1957年,北京将36处重要历史建筑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陆续公布了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
     
      第五,高度重视对老城历史特色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老城建设的一批现代文化设施和民生工程,都能做到与古都历史传统相协调。其中著名的“十大建筑”,体现了新中国首都城市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建筑形式和风格体现了传统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展现了古都文化的延续、古都城市的发展进步。
     
      2.首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点文物保护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首都城市建设大发展时期,也是文物发现和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时期。在配合城市建设工程中,我们先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如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上宅遗址、老山汉墓、金中都水关遗址、元大都城墙遗址的发掘,琉璃河西周遗址考古取得系列成果,卢沟桥的“退役”保护以及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等,极大丰富了古都历史文化的内容。但随着“建设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等目标的提出,老城逐步承担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很多新的建筑设施不断侵占传统的胡同四合院,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文物的完整性和周边的传统环境,是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的时期。
     
      3.迎奥运市容环境整治中的文物大规模修缮时期
     
      在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实施了“文物抢险修缮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并从2000年至2007年投入专款9.3亿元,在全市开展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保护成果。到2007年,共完成139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使78处文物单位扩大了开放内容和范围,如历代帝王庙、李大钊故居、纪晓岚故居等,丰富了首都传统的历史人文环境。
     
      4.老城整体保护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阐述,突破了文物保护工作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超越了以往对古都文化的认识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点和境界,彻底刷新了我们专业人员对老城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这是第一次从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阐释保护老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老城整体保护的要求,终结了老城的拆除与建设,扭转了老城的发展方向,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1.老城整体保护的重大意义
     
      北京的老城整体保护是当前形势下首都城市面向未来的一次历史性选择,事关首都城市发展的千年基业。老城整体保护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老城整体保护的实施,彻底终结了首都城市发展方式这一跨世纪的历史课题。围绕“北京老城是保护、还是建设”这一课题的探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2014年。老城保护与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道老城保护课题的探索过程,也是保护与建设矛盾发展的过程,现在终于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就是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数十年历程,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来审视的话,那老城整体保护课题的开篇无疑是当年的梁思成先生,而课题的终结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这一跨世纪的课题作出了历史性结论,彻底解决了老城保护与建设的历史难题,使老城的发展方向最终回到了保护的正轨。
     
      第二,保护老城是保护文物的重大举措,只有保护整个历史区域,才能保护文物自身原有的最大价值。北京老城由大量文物建筑构成,对其的整体保护就是全面保护,而以前的重点保护只是局部保护。如果只保护文物而不保护整个老城,文物就会失去在城市整体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只有保护老城的整体,全城分散的文物建筑才能体现其历史功能,展现其历史文化活力,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教育意义。
     
      第三,第一次实现首都城市建设与老城整体保护在不同空间、向不同方向发展的理想模式。今后首都发展是:老城将突出保护、体现历史传统;新城将突出建设、体现首都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彻底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想解决而无条件解决的历史问题。
     
      第四,开创了老城整体保护和首都未来发展的千年大计。建新城、保老城是梁思成先生当年的设想。但是,并不意味着今天实施的老城整体保护又回到当年梁思成先生设想的起点上。这不是历史重复,也不是社会的倒退。因为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北京城,同当年已完全不同。当今实施的建新城、保老城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超对老城自身的保护,这已不单纯是保护一个老城,若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上,这是首都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方式的大调整。从本质上说,这是首都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2.老城整体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来看,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难度非常大,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成效,原因就在于老城整体保护面临两大难点问题。
     
      第一,历史建筑拆除过多,老城完整性如何展现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在老城建了很多高楼大厦,同时也拆除了很多历史建筑,致使古都城市特有的历史格局、传统空间和不同地域的建筑标志相继消失,完整意义上的“老城”不复存在。可见,历史建筑的严重缺失,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最大短板,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现代建筑过多,古都城市特色如何展现的问题。高楼大厦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更适合建在城市副中心这样的区域,若建在老城就会出现历史与现代两种城市面貌同时存在的情况。想象一下,老城中展现最多的是现代化城市形象,而传统历史特色却仅限于文物景区;不少历史街区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交错,胡同四合院与现代高楼大厦共存,形成了城市建筑景观上的时代反差。据统计,老城的现代建筑规模已经超过历史建筑。
     
      以上两个难点问题是在几十年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当年,梁思成先生也没有想到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会出现老城整体保护的问题。而我们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实践,都是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做法,对于老城整体保护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完全需要新的探索。
     
      3.正确理解老城整体保护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多,就是如何正确理解老城整体保护的含义。因为老城整体保护,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新概念,也是今后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我们在理解上曾有多种认识,如:整体保护是对老城的全面保护,还是恢复老城原貌,重现历史上的老北京城;就整体而言,是现状的整体还是历史上的整体,不同的理解直接关系今后的落实。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我们认为对老城整体保护的正确理解,首先是在工作观念上要实现一个现代转换,也就是要树立一个新的老城整体保护的价值标准。从世界范围看,随着时代发展,历史城市一定会带有不同程度的时代变化,必然会留有后代发展的时代痕迹。在这个前提下,对整体保护的正确理解,既不是对老城现状的全面保留,也不是对其历史原貌的完全恢复,而是重构老城的历史特色,恢复构成老城核心内容的传统要素。因为北京老城体现的是一套古都城市完整的历史价值体系,全城的建筑布局、空间结构、景观色调和市井习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古都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其中,完整的城市格局只是老城历史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尽管承载和延续着古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由此,我们对老城整体保护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保护和恢复构成古都城市的历史价值体系和古都传统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老城整体保护并不是原样恢复老城街道的历史格局,而是保护好古都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古都历史文化的整体性。这样的理解也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老城整体保护的十个方面内容相一致。
     
      4.老城整体保护的核心内容
     
      第一,恢复古都城墙平面轮廓。北京的古城墙已不复存在,但其遗迹仍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保护好目前的城墙遗迹和城墙走向;二是在具备条件的老城南部,通过重建内城、外城角楼,展示城墙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二,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整体风貌。纵贯北京的中轴线,包括了老城的主体建筑,我们将这些建筑整合为一个历史建筑体系,通过申遗提升古都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第三,实现皇城的整体保护。皇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功能,至今仍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将皇城列为老城历史建筑的核心区加以整体保护。
     
      第四,全面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传统建筑的重要标志,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建筑,其作用和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可行措施做好历史街区的整治、利用与传承,将胡同四合院等传统建筑打造成老城中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二、北京中轴线保护与申遗
     
      (一)北京中轴线的基本情况
     
      北京中轴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其城市规划、建筑和历史内涵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1.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启动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前提条件是中轴线具有申遗的价值,也具备申遗的资格和条件,应该享有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荣誉。但中轴线申遗绝不是为了追求这个称号,根本目的还是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人类普遍价值,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中正和合”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首都城市达到更高标准的发展水平,创造更加宜居的古都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中轴线申遗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老城的整体保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也推动了各项建设工程蓬勃兴起。为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保护好老城,北京从2011年启动了中轴线申遗工作。
     
      2.社会各界对北京中轴线的研究
     
      近十年来,中轴线申遗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首都文化建设工程,社会各界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参与了中轴线的研究和宣传,如:天文学,从子午线的角度研究中轴线,提出子午线与中轴线相差两度十几分;规划学,从城市中分线的角度研究中轴线;几何学,从物体中心线的角度研究中轴线;儒学,从传统“以中为尊”的礼的文化渊源来解释和说明中轴线;历史学,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承;现代信息学,运用大数据研究中轴线历史上存在并消失的各类建筑,探寻中轴线各时代的规划特色;地质地理学,从北京历史水系的角度研究中轴线的布局变化;音乐学,从音乐声符、韵律的角度解释中轴线建筑的高低起伏同音乐的联系,来创作中轴线历史音乐,等等。此外,还有从文学、哲学、美学等角度研究中轴线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这些都极大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我们对中轴线的认识。
     
      3.北京中轴线的特殊性
     
      北京中轴线是一项极为特殊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在历史时代上。其他文化遗产都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示一个历史阶段的建筑特征,而中轴线不同,它的历史年代跨越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跨度长达750余年,涵盖了从历史古都到新中国首都的漫长延续过程,这是其他文化遗产项目所不具备的;
     
      第二,在文化内涵上。与其他文化遗产的单一性不同,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中轴延续”的文化理念,展现了古都城市长达75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首都社会的巨大转变,包含了从历史到现代的古都文化信息,这种跨越时代、包含古今的文化特性,是其他文化遗产所没有的。
     
      第三,在遗产构成上。与其他文化遗产建筑构成不同,中轴线所包含的文化遗产建筑组合结构在国内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说,故宫、天坛等文化遗产作为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不同,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也有所不同。可见,在中轴线的整体布局上,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服务于中轴线的。
     
      第四,在文化遗产价值属性上。其他文化遗产都是定格在一个特定的价值属性上,而中轴线文化遗产不是单一的和特定的价值属性,它包含了历史的皇家宫殿和现代的纪念碑、纪念堂等时代属性完全不同的建筑,而且文化内涵也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而延续,这些都是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
     
      (二)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情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个使用、延续、发展的过程,文化性质和使用功能曾有五次巨大转变。
     
      1.从皇家御道转变为公交通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交通使用中保持了中轴线的历史格局
     
      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中轴线的文化性质和历史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上的皇家御道在城市公交道路的使用功能中,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空间。中轴公交道路的形成,使历史封闭的中轴线成为中轴道路穿越内城、皇城直达钟鼓楼,形成一条纵贯城市南北的中轴大道,从而使中轴线的历史空间得以存在和延续。
     
      中轴建筑从皇家礼仪建筑转变为博物馆文化公园,是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使用中保留了传统建筑格局,在首都文化建设中,中轴线上著名的皇家建筑如故宫、景山、北海、太庙、社稷坛、先农坛、天坛等先后辟为公园、博物馆、文化宫等城市文化场所,从而使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都以在使用中得到必要的维护。
     
      2.从封建皇权转变为现代民主,在民族复兴中实现了新的发展
     
      天安门广场的建设取代了中轴线上明清时代的五府六部和“T”形广场,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
     
      这一变化并不是改变了中轴线,而是发展了中轴线,极大地提升了中轴线在首都城市的现代价值,强化了中轴线城市文化中心广场的历史功能,彻底改变了历史上以皇宫为中心、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历史格局,形成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格局。也就是说,变封建帝王的专制广场为民主社会人民大众的文化广场。可以说,天安门广场的建设是中轴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完善与发展。
     
      3.从历史建筑转变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确立了中轴线的保护地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北京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北京即在82年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确立了中轴线的保护地位。以后历次“总规”都将中轴线保护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位,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公布了以故宫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重点的全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围绕中轴线走向明确了整个城市不同区域的高度控制要求,严格限制中轴线外围的建筑体量和形制,在首都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有效地保护了中轴线的历史格局和传统景观。
     
      4.在文物保护中回归古都传统,复建永定门实现了中轴线历史格局的完整性
     
      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终点,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自2004年复建以来,完全采用传统的材料、工艺和做法,使永定门城楼基本达到了再现历史原貌的效果,再现了历史上“两坛一楼”的传统景观,恢复了中轴线南端终点的历史风貌。
     
      5.在中轴线申遗中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
     
      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中轴线的文化性质、社会功能、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步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构成提升为具有东方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轴线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到管理方式的一次新的飞跃。
     
      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来看,紫红色部分为中轴线核心保护区,绿色部分为建设控制地带,黄色部分为外围缓冲区。
     
      (三)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点工作
     
      1.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提出了六条标准。
     
      标准一:必须属于人类文明史上杰出成就的纪念物或一种具有固有美学价值的原创作品。
     
      标准二:必须体现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的重大文化交流、对话、对比或相互影响的证据。
     
      标准三:必须具有出色的工艺技术、工程、建筑或景观的创新性、高度创造性和创意性,或应用已知技术而创造出的精巧建筑和工程设计。
     
      标准四:必须能够作为研究、保护和维护重要的历史、人类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资料。
     
      标准五: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人物或事件上具有独特或特殊的贡献,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普及、了解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六:能够显示不同文化、传统和居民活动的持续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并且明确与不可逆和有害的变化作斗争。
     
      国际遗产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具有历史、人文、规划、建筑等名城层面的多种价值,并符合国际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完全适用于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中的二、三、六条。
     
      2.北京中轴线人类普遍价值的阐释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以下简称申遗文本)对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及潜在的历史价值进行梳理、提炼、研究,得出的文化遗产价值表述是: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东方特有的人文精神境界,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伟大成就的实物例证,中轴线表达的文化渊源、规划理念、营城方式及建造技艺展示了具有世界性普遍价值。根据申遗文本对中轴线的价值梳理和提炼,中轴线完全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项认定条件和标准。
     
      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注重的是保护古建筑,而文化遗产保护是通过保护文化来保护建筑。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我们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准则着重做好中轴线文化遗产四个核心内容的保护工作。
     
      第一,保护中轴线世界性普遍价值。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是一种抽象的文化概念,是文物载体内在价值的时空积累与提升。由此,保护文化遗产就需要保护好世界普遍价值的构成元素,也就是中轴线文化遗产建筑特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要以文化遗产准则和科学技术手法,保护好中轴线各文化遗产建筑特有的历史特征、文化内涵、科学技法、艺术特色等价值的核心内容,使中轴线特有的文化遗产世界普遍价值得以保护和延续。
     
      第二,保护中轴线的真实性,重点采取两个措施:一是保护中轴线发展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建筑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二是保护维修要坚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以保持遗产建筑的历史原貌。
     
      第三,保护中轴线的完整性,坚持三项保护措施:一是保护中轴线历代发展进程的完整性和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二是保护中轴线建筑格局的完整性,要创造条件逐步恢复已缺失的传统建筑,如复建地安门、正阳桥、天桥等;三是保护中轴线遗产区域的完整性,保持遗产区、缓冲区传统景观的完整性。
     
      第四,保护中轴线多样性文化,重点做好两方面保护工作:一是保护延续中轴线特有的多元共存的传统文化形式,保持由皇家建筑文化、传统礼仪文化、市井民俗文化和传统商业文化所融会构成的中轴传统文化特色;二是保护中轴线特有的非遗文化艺术,如传承皇家建筑的“八大作”、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传统商业“八大祥”和各种民间传统工艺、传统曲艺、评书、表演等非遗文化项目,以保持中轴线传统的文化生活气息。
     
      这里,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世界普遍价值的保护,要远超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标准,是一项世界标准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的综合性工作。
     
      4.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条件与难点
     
      第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唯一性,必须是同一类型里面最好的;二是完整性和原真性,就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历史建筑;三是内在文化,要在国际上有突出影响,具有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特色;四是实现对外开放,要接待公众参观,强调文化遗产对社会的教育作用;五是要保持周边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同时还有保护缓冲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这每一条对申办地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第二,对照以上五个条件,北京中轴线申遗还有四个难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轴线缺少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因为中轴线不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而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有众多的使用单位,大面积的胡同四合院,多部门分散管理,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
     
      第二个问题,中轴线缺失完整性。在以往的建设中,先后拆除了永定门、地安门、北上门、正阳桥、天桥等建筑,使中轴线完整性受到了影响。虽然永定门城楼已经复建,但并不完整,箭楼、瓮城、值房仍然缺失。
     
      第三个问题,对中轴线历史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的观点与认识,国际遗产专家难于统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天安门广场,作为民族复兴的标志要纳入文化遗产系列,国际遗产组织能否接受,仍有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完整保留天安门广场,又要申遗成功,仍面临很大挑战。
     
      第四个问题,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世界普遍价值的保护,目前仍是我们的弱项。因此,并不是把中轴建筑全部修好,就能申遗成功。
     
      国际相关组织始终把申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筑保护放在第二位。国际相关组织认为,建筑代表的文化意义比建筑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也就是说,遗产项目的文化影响力要远超建筑的影响力,文化价值高于建筑本身。这就是国际相关组织的价值标准。可见,世界文化遗产不单纯是建筑概念,更是文化概念,是通过文化内涵来展示建筑外在。我们这次申遗,发掘与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世界普遍价值是关键。如果我们只保护了中轴建筑,而世界普遍价值发掘得不够深刻,或没有达到相应高度,那成功申遗也将面临挑战。
     
      5.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重点成果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经过十年,现已进入关键时期,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理论研究与探索达到了空前高度,并取得了综合性成果。北京中轴线申遗,既是一次综合性保护工程,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各科研机构、高校的文化智库,以多种形式参与了中轴线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多种学科包括国际专家都对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规划思想、建筑布局、价值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完成了中轴线世界普遍价值的提炼、遗产区域的划定等多项研究;出版了中轴线历史、文化、规划、建筑、遗产价值和非遗项目等方面的系列性理论著作,使中轴线文化与保护理论达到了申遗的高度。
     
      第二,构建了中轴线保护的法规框架。多年来,我们初步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多层次的系列性法规,为中轴线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法规规章有: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法规,世界遗产公约等,从不同层次为中轴线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占用文物的搬迁腾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我们先后完成了历史上长期占用故宫、景山寿皇殿、太庙、皇史宬、天坛外坛、天坛医院等大量单位、居民的搬迁腾退,为中轴线维修、申遗创造了条件。
     
      第四,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我们逐步完成了中轴线的文物环境、景观环境、遗产区风貌环境的三大环境治理工程,局部恢复了中轴线的传统景观和景区的传统风貌。
     
      第五,文物保护达到了历史最佳状态。2011年以来,中轴线上的所有文物建筑都完成了一轮修缮工程,使中轴线上的遗产建筑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保护状况。
     
      第六,中轴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中轴线申遗工作极大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在中轴线遗产区域内,共有非遗365项,其中国家级67项、市级128项、区级208项,非遗传承人725人。非遗项目展现了中轴线上的传统礼仪文化、皇家宫廷文化、民族文化、传统商业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数十项非遗种类、数百个非遗技能,代表了中轴线传统的文化特色。
     
      综上,保护文物、保护老城和中轴线申遗,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首都城市达到更高标准的发展水平。同时,将文物和古都历史区域打造成为当代城市生活的载体,并形成古今交融的城市环境,将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一个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首都城市环境。
     
    (孔繁峙: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