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0

    时间:2023-10-23  来源:新华网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放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前面,意味着“教育强国”是基础和前提。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同时提出,说明它们是一个整体。第三,教育强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服务的。以上三点说明建设教育强国是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的。
     
      一、教育强国的内涵界定
     
      当把教育强国的“强”作为形容词理解时,是指程度的强弱。这是教育强国的第一层内涵。当把教育强国的“强”作为动词理解时,是指用教育来强国。这是教育强国的第二层内涵。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是要优先发展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当时,有许多仁人志士谋求教育救国,并付诸实践,但是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路途并不平坦,而是充满艰辛。这说明,教育强国中“强”的动词词性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成为形容词的“强”。
     
      曾经有人问孔子怎样让一个国家强大,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施政纲领。“庶”是指人口众多,首先要增加人口,增加人口是古代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富”是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富起来;“教”是指当人口增加和物质条件改善以后,要将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教育。比如,在战国时代,当时的齐国创建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为什么说教育强国是一个相对概念?假如某一国的教育水平在其所在大洲是强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就一定强吗?我认为不一定,因为教育的强弱是具有相对性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是要思想观念强。从古至今,人类产生了许多教育思想观念,但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才是先进的思想观念。
     
      (一)教育强国的具体内涵
     
      第一,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实现教育普及。这是影响中国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中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第二,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提高教育质量。第三,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强调教育效能。我们在讲教育效能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让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和心理健康建设。第四,要建成教育强国,就要实现教育公平。如果我们不能让所有孩子都接受优良的教育,就不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教育强国。当前,我们正用很大精力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
     
      (二)教育强国的依据
     
      第一,要从教育的数量、质量、普及程度、公平等方面考量。第二,要从教育是不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方面考量。第三,要从人民满意度方面考量。我们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衡量的准则。第四,要从三个主体考量,包括政府、学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建成教育强国需要一个判定机制,如果没有判定机制,我们的教育很难有健康的发展。
     
      (三)教育强国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均衡性。教育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行业均衡、人群均衡。第二,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与人的成长直接相关。我们的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建设过程中,也要保证多样性。真正教育强国的内容、方式、办学主体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三,教育的协调性。教育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有效配合。第四,教育的高效性。真正的高效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如果脱离了实际需求,就是低效的教育。第五,教育的可持续性。
     
      (四)教育强国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建设教育强国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要理清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权责问题。政府、产业、学校要形成合力,建立与各方市场的密切联系。
     
      (五)教育强国的政策与保障
     
      第一,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第二,完善教育政策。比如,在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没有赋予一线教师直接的教育评价权,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用统一考试来测评,这不利于我们因材施教。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我们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
     
      另外,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制定政策,而是要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去制定政策。我们的教育经费、资源、生源、教师等与教育相关的政策也要有保障。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这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大方向。
     
      教育强国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过去,我们对教育的重视更多是在硬件和外部条件上,但是对教育的软实力,特别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建设相对较弱。
     
      (六)明确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种特征。第一,教育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为人类个体的成长发展是多样性的,所以,人类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第二,教育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比如,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办学主体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靠某一种主体去解决教育的问题。第三,教育的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就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过于单一的教育评价标准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四,教育的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教育要主动“强”,而不是被动“强”。所以,我们要求教育要有自由度。
     
      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育强则教育发展的实力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强。如果教育不强,人才、科技、经济等很难强起来。可以说,教育是一切的基础,并且还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当然,只靠教育不能完全解决各类问题,但是教育可以为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创造良好条件。
     
      (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教育强国
     
      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它们的强大都源于教育。举个例子,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德国最初的教育改革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中世纪德国的教育开始从神学教育向公立、世俗、科学、普及型的现代教育转变。德国的柏林大学成立于1809年,由威廉·冯·洪堡负责筹建。柏林大学提倡“教研合一”,除了传统授课之外,还首次在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使大学脱离了传统办学模式,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机构。柏林大学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
     
      现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是振兴教育。教育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建设教育强国不能走偏,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作指导。还是拿德国举例子。德国的教育观念在上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走偏了,走上了与人类文明相反的道路。这一点值得所有国家警醒。当一个国家的教育价值观不对时,就会让教育成为摧毁这个国家的工具。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价值观也不对了。当时的日本走了军国主义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人类文明犯下了大错。
     
      (二)教育强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强国除了可以为经济强、科技强打基础外,还可以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第二,教育强国能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第三,教育强国可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四,教育强国可以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前,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是一件奢侈的事。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是富人的金手杖、金戒指,不是穷人的破棉袄和窝窝头”。新中国成立之后,受教育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有相关的表述。可以说,受教育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公共教育,要为每个人平等地提供教育服务。
     
      (三)教育的补偿功能
     
      补偿教育是指提供修改的或附加的教育计划和服务,使残疾儿童恢复正常生活,扩大那些因处于不利地位而丧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的人和学校中的失败者的教育机会。另外,世界各国都十分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搞多轨制,不能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
     
      三、建设教育强国的对策
     
      当前,从人口基数、学校数量、教师数量、高等学校数量等角度来看,我们无疑是教育大国。但是,距离教育强国,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比如,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包括:第一,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尚有进一步努力空间。
     
      第二,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要从幼儿园、小学的培养开始。因为在幼儿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在某些学科会展现出一定的天赋,这一时期是关键期和敏感期。比如,如果要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木匠,就要从小开始学,如果到高中毕业再去学木工,那么就只能做一个一般的木工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评价体系没有跟上,我们总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第三,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还有上升空间。2023年,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2022年我国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第四,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还有待提高。
     
      第五,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2020年,我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排在世界第八十六位。所以,我们还要提升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
     
      第六,教育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物质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物质条件做支撑肯定是不行的。
     
      四、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探索
     
      (一)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反映教育的发展环境、规模体量、结构体系,必须充分反映教育对高质量发展服务的贡献,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我们要将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融入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中。
     
      第二,丰富教育思想。只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才能缓解教育“内卷”现象,真正地发挥教育效能,并让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一个国家要成为教育强国,必须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发生改变。只有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率先改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才能顺利实现教育强国。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书本以内的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有思维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教育也是这样,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在,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缺乏主动性的,这样的学生也很难有思维创新能力。我们现在需要改变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经得起检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若干关键因素:第一,坚持教育公益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投资并不是立刻能得到回报的。也就是说,今天在教育上的投入,可能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看到成效。
     
      第二,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我们要确保每个人的教育权利,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第三,坚持教育多样化,提高教育选择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陶行知曾将《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他将“明德”改为“民德”,意味着“德”的主体是人民。
     
      追求幸福是现代各国教育家认同的教育目标。我们办好教育是为了更多人可以通过教育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还可以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要实现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就要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要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力和活力,如果没有动力和活力,建设教育强国就不可持续。第二,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治理效能。第三,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目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教育评价过于单一。我们要让评价机制多元化。第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我们要让办学主体多元化,如果只追求单一办学主体,最终会对教育事业造成伤害。
     
      (五)加快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之一。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十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握两个方向。第一,分级专业评价。我们要赋予一线教师直接评价权。同时,要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第二,分层多元评价。我们要让多方评价主体均发挥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教育评价生态。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老师评价学生,这是评价学生主要的方式。比如,加拿大的高考,教师的评价占70%,统考占是30%。加拿大的教师必须拿出精力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这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六)激活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部分。2022年,我们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的保障制度和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我们要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两个关键理念:一是平等,二是服务。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其他学校的教育是平等的。服务的含义是,学生所学的技能必须通过为人服务来实现。如果所学的技能不能服务大众,那我们说这个教育是无效的。
     
      (七)提高教育品质和国际影响力
     
      第一,我国将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留学生的吸引力。目前,来我国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亚洲。相对来说,我们对欧洲、美洲学生的吸引力还不是很高。第二,我们要提高留学生的入学门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留学生的入学方式是登记入学,而不是考试入学。
     
      (八)提供更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还要有充足的财力。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有待提高。除了中央政府的投入以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要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