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见:【跟着习主席学国学】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

                            
    0

    时间:2023-10-23  来源:新华网


  •   这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这句古语。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话强调了人才关系成败生死,而战略科学家格外重要。
     
      “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这句古语的出处是《武经七书》的《三略》。关于《三略》这本书,历史上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张良给黄石公穿鞋。晁公武称《三略》这本书是“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这一评价是很高的。“论用兵机权之妙”即用兵的“机”和“权”,“机”是指微妙之机,“权”是指随时权衡;“严明之决”是指治军要严明、决断,“明妙审决”是指明白、微妙地做出决定;“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是指运用这部兵书,可以使军队绝地反击,可以使破败的国家生存下来。《三略》这部兵书代表了我国古代兵书体系以及古人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三略》的这句话,主要是讲我们现在如何在科学领域培养一个帅才。“统军持势者,将也”,是指真正的将领要统一军令、统一指挥部队,而且要善于把持大势,比如《孙子兵法·兵势篇》就有“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的说法。“制胜败敌者,众也”,是指最终两军对垒、制胜破敌要靠部队,要有绝对优势,所以兵法有“十则围之”的说法。之后,《三略》又讲:“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其中,“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是指不合格的将军头脑是混乱的,也就不能保证部队的安全,与众人之间不能上下相和,就不可以去讨伐别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是指攻不下城池,占不下市镇,两件事情都无功而返,反而会使军力疲惫不堪。“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指军力疲惫不堪就会使将领更加孤立,众人也更违背命令,用这样的军队去防守是不稳固的、去作战也会溃逃。这一段古话强调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将”的作用,另一个是“众”的作用。其中,“将”是更重要的,因为“将”是使“众”的人,主要是统率兵马与把持时势。前者是兵法中“计实”的部分,即知己知彼,了解实际的情况;后者是兵法中诡计的部分,即在“计实”的基础上要讲计谋、诡道,让敌人琢磨不透。
     
      我认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这句古话对当今的启示有三:一是要抓住“关键少数”,强调领头人的作用。如同兵法中讲的一样,不抓住“关键少数”的军队就是乱军、败军,其结果就是亡国。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关键的就是由战略科学家牵头的战略设计和战术实施。二是同时与多数之“众”结合,关键看结果,实施靠众人。也就是说,即使将帅有本领、懂计谋战术也不代表胜利,真正落实到最后,决定胜负的是激发众人的积极性,让众人成为共同的实施者。三是在斗争中要善于掌握势,这一要求对于“将”或“众”来说是一样的。我们现在也强调斗争,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无论是大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的整体发展还是小到个人,都要有斗争精神。“势”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条件、氛围、格局,古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无论是“关键少数”还是大众,都要善于审时度势,做到明势、明理、明事。比如,“与子同袍”“哀兵必胜”就是同仇敌忾的“势”,能够激励大家的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势”,使我们学到要避开锋芒、趁势取胜。所以说,诸子百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兼收并蓄地学习领会。
     
    (刘伟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衡书院院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