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深入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宣传工作 用艺术创作讲好中轴线故事

                            
    0

    时间:2023-09-15  来源:新华网


  •   作为中轴线申遗的核心技术文件,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并行的“三驾马车”,相辅相成。《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了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文化与历史。以天安门为例,从建筑结构上看,天安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屋顶结构。从历史上看,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最初名为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召开前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项重大课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五,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述了“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北京中轴线艺术创作的原因及形式
     
      为什么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我们要讲清楚中轴线的形成、申遗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用什么艺术形式创作?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作品。艺术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曲艺、美术、摄影、话剧等形式,目的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如何创作?唯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开展广泛的采风活动。我们既要了解建筑本体,又要了解人文历史;既要表现整体性、全面性,又要体现局部性、生动性。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的优秀作品。
     
      二、北京中轴线艺术创作的培训与采风
     
      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彩记忆,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北京中轴线艺术创作,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推动北京老城的保护;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树立大国文化自信形象;要通过文物腾退、环境整治等具体措施,改善民生。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史称元大都。刘秉忠修建大都时,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齐化门与平则门相对;崇仁门与和义门相对。元大都还建了数十个坊,比如寅宾坊、穆清坊、思诚坊。
     
      2022年7月13日,东城区政协文史委、区文联组织开展“讲好老城故事体验胡同风情”东四胡同艺术采风活动。2022年8月24日,东城区文联联合北京音乐家协会开展中轴线主题创作活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文物腾退部部长马晨讲授“北京中轴线与中轴线申遗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首先,要有文化自知,要先了解我们的文化是什么。只有达到文化自知,才能形成文化自觉,并进一步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三、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申遗保护内容
     
      (一)北京老城的历史
     
      《吕氏春秋》提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庙”指朝廷。《周礼·考工记》指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是古代营城的重要理论依据。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很多人并没有将辽南京时期作为北京定都的开始,因为辽有五京,且南京不具有文化政治中心的属性。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时算起,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元灭金后,没有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再建都,而是选择在金中都的东北部营城。元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明军步步紧逼下,从健德门向北方逃跑了。明初徐达进城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2.5公里,重新构建北城墙。朱棣定都后,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内九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城墙,形成北京“凸”字形的格局。
     
      北京人常说,“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内九”指的是内城的九个城门,南侧三个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北侧两个分别是德胜门、安定门,东侧两个分别是东直门、朝阳门,西侧两个分别是西直门、阜成门。“外七”指的是外城的七个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其中,广安门原是广宁门,为避清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才改为现名。
     
      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北京地方志书。《析津志》记载了北京大街的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古人的一步约为1.5米,现在我们理解的“一步”是古人的半步。所以,古代的大街宽约37.2米,小街宽约18.6米,胡同宽约9.3米。这些是我们进行老城保护需要参考的内容。
     
      (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
     
      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建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竣工。元大都在规划时,一户给八亩地(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77米),一条胡同建十个四合院,所以北京的胡同大都约700米长。元大都刚刚定都北京的时候,胡同是413条;到了明代,是1170条;到了清代,是2077条;到了民国时期,北京的胡同是3216条;进入21世纪,北京有1000多条胡同。胡同、四合院,以及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都是我们要保护的重要对象。
     
      明代形成北京“凸”字形的城郭格局。梁思成说过,“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三)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
     
      2011年,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同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2018年,确定14处遗产点,分别为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2023年1月28日,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了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北京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指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第三条明确了保护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第一,北京中轴线,包括各遗产构成要素。第二,以北京中轴线为骨架对称展开的历史城郭、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或者标志性建筑群。第三,依托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构成的重要景观视廊。第四,烘托北京中轴线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第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第六,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第七,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相关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第八,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关于建造技艺传统,以四合院门的修缮为例。修缮要严格按照“一麻五灰”的老工艺施工,工序共有16道。第一道工序是“砍活”,用斧子在门板上砍出1.5毫米深、5到6毫米宽的印子,方便挂麻挂灰。第二道工序“撕缝”,把有裂缝的地方撑开。第三道工序“竹签促缝”,用竹签把裂缝塞满、塞实。第四道工序“汁浆”,去掉门板表面的灰尘。第五道工序“促缝灰”和第六道工序“通灰”,都是打底灰。第七道工序“铺麻”,在门表面铺上一层麻,方便挂灰。第八道工序“压麻灰”,这一边要在砖磨的细灰里加入猪血。第九道工序“中灰”,第十道工序“细灰”,第十一道工序“刮腻子”。第十二道工序“头道漆”,干透了以后要用砂纸打磨。接着二道漆、三道漆。第十五道工序是打扫卫生,第十六道工序是“交活油”,在表面刷一层熟桐油。
     
      第四条指出:“北京中轴线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以保护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北京中轴线保护应当注重保护与展示各历史时期严格遵照居中对称格局形成的历史遗存与城市发展印迹,保持北京中轴线各区段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针对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将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具体范围和边界。
     
      近些年来,我们对中轴线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逐步将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与老城保护统筹考虑。我们对文化遗产要素的内容有所调整,比如增加了端门和外金水桥。我们对遗产构成要素的表述也有所调整,转变原来以文化遗产点为主的表述方式。在遗产构成要素排列顺序上,明确由北向南的排列顺序。在保护方式上,我们强调“组合拳”。除政府部门要肩负起责任外,我们也鼓励社会和个人的参与。
     
      四、北京中轴线文化艺术创作
     
      2022年8月20日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协承办的“一城三带”主题曲艺创作展演活动的首场演出在民族宫大剧院上演。2022年北京曲协“一城三带”主题创作展演活动,是北京曲协积极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入挖掘“一城三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策划并开展的文艺创作展演活动,旨在推出一批体现北京老城和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地域特色的曲艺作品,让京城百姓全面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
     
      《胡同故事》这本书主要从文物古迹、非遗传承、胡同风情、街巷复兴四个部分讲述了老北京地区,尤其是东城区的胡同风情。《胡同故事》也记载了老城保护、胡同修缮涉及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工作。
     
      《中轴线盛世情缘》这本书由古韵筑情、岁月融情、街巷风情、诗书寄情4个专辑组成,收录了40多位作家的50余篇文章,30余万字。文章从文物建筑、历史事件、故事传奇等多个角度,讲述了纵贯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上发生的一个个珍贵而感人的瞬间。
     
      《中轴之门》一书共分五个章节:“中轴线是什么”“中轴之门”“门之风云”“门之趣闻”“门之谜团”,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辅以文字的线索,进行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
     
      2022年9月,音乐儿童剧《甪端》在中央歌剧院首演,一度创造出“开票即售罄”的火爆场面。该剧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和他的孙子高小端之间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关规定,东城区政协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史资料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50余位“政协文史工作专员”将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围绕老城风貌保护、北京工美传统技艺、北京中轴线申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文史资料工作规划,通过开展史料征编、主题征文等活动,深入挖掘区域资源,加强对文史资料成果的价值运用,持续推进文史资料专题化、系列化、特色化。
    (张志勇: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常委)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