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行利:关于通州及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思考

                            
    0

    时间:2023-08-30  来源:新华网


  •   各位关心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热爱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委员程行利,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通州人。我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这里的人民,不知道大家来没来过通州,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对通州及大运河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通州及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思考,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通州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2017年考古发现,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里有一个路县故城遗址,出土了各种文物,通过专家学者论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都知道,通州和大运河是相生相存的。实际上,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治水的历史,人们依水而存、傍水而居,文明始于用火、成于治水,这才有了蓺五种、定九州、抚万民、度四方的泱泱五千年文明。所以,在通州发展的几千年中,南北文化在此交融、东西文明在此交汇、皇家民间在此交合、正邪美丑在此交锋,我们也应该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通州、了解通州,包括与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交流,了解与研究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比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通州,为避洋兵侮辱,三官庙一带妇女29名同投一井,毛氏一族31口举家自焚,足见民风之刚烈。我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眼中的通州人民勤劳、勇敢、坚韧、包容,这既是通州人的美德,也是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
     
      一、我为通州写联句
     
      在通州工作的几十年中,我和我的团队时常下乡,找一些村里的老百姓,特别是90多岁的老人,跟他们了解村里发生的历史故事。
     
      我去过漷县的周起营村,村里的老人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村里有一家住着出身中医世家的曹四、曹五先生,一些八路军战士会到他们那儿看病。曹四、曹五先生给人家看病不是当时就要收费的,而是把别人看病所欠下的医药费记在一个账本上。有一天,穿着制服的军人来查八路军,到了曹四、曹五先生的家里,曹四、曹五先生看见写着八路军看病记录的账本还在桌上摆着,就马上拿起扔到炉灶里烧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非常感动,于是就给村里写了一幅联句——明是非烧账册智救乡里,恶苟且惜名节义舍钱财,之后裱起来送给了村里的文史馆。我想的就是,用这一幅联句把一些文献、故事的线索留给村里的后人,也让他们知道这个村子里曾经发生过这么感人的故事。我们中国人最在乎的是名节而不是名利,欧阳修在《朋党论》上有这样的论述,“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这就是古人对于有道德的君子的描写,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古人最珍惜的是德行,而不是财富,所以我们就是要把这样的价值观留给后人。
     
      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时,应该对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的意义有所认识:一是衣食住行,也就是文化价值认同的表层;二是作为中层的地区民俗习俗,诸如婚丧嫁娶等;三是最底层的文化价值认同,即关于文化、哲学的思考,也包括宗教与审美等方面。所以,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中层,还要从底层来认识了解。我就是想把这些底层的内容写成联句,进而展现与传承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价值。
     
      我去过漷县的北堤寺村,发现村里有一个老人已经101岁了,他的儿子也有70多岁了,二人都还非常健康,也很善谈。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能这么健康,一是他有很好的生活习惯,二是他得到了子女认真、周到、细致的照顾。对于老人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我给这个村的村史馆写了一幅联句——古稀之年奉晨昏以孝传家,弱冠其华习礼乐凭德立身。古稀是指70岁的古稀之年,晨昏是指早晨、晚上都服侍在父母身边,如王勃在《滕王阁序》所写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所以,我写这一联句就是要将这样的故事传递给后人,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做人的道理,只有做一个有美德、有品行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身,得到别人的尊敬,取得事业的成功。
     
      我去过潞城镇的前疃村,村里老人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1947年,当时村里的妇救会会长人称贾大脚,真实姓名已经没有人记得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要她说出谁是共产党员,还把她的儿子也绑在一起威胁她。贾大脚什么都没有说,在敌人的威胁下选择了信仰,选择了自己的价值,和儿子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我听到以后非常感动,写下一幅联句——花木兰替父从军忠孝义,贾大脚偕子碎身浩然情。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在贾大脚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浩然的正气,也看到了通州人民的气节。
     
      在去于家务南三间房村调研时,我曾和村里老人们一起聊天交流,去参观村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树。古树见证了大运河与通州的历史变迁,对此,我写下一幅联句——延芳古树历云卷云舒终始不沮,明觉新民笃强国强家志行难移。我想通过这幅联句传递给后人的就是人要有志气,要知道追求什么,就如王阳明所说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所以,我们当代的中国人也要像这些看过了云卷云舒、历史变化的古树一样,有志向,守初心。
     
      在于家务的西垡村,我向专家请教过什么是“垡”。通州有很多地方叫“垡”,比如西垡村、小松垡村等等。专家介绍说,“垡”实际上就是把有水的地方筑成高地,水流促成了平地的形成,人们可以在平地上建村庄、种庄稼,类似的还有南方的剁田,这些都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此,我给西垡村写了一幅联句——起高垡,怀远人德润乡里;临盛世,武长楹志若鸿鹄。同样的道理,我也是想告诉年轻人,在当今的盛世之下,我们要立志向,要施展才华报乡里、报民族、报国家,要传递我们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认同。
     
      我到于家务的小海子村与村支部书记座谈时,村支部书记对我说,小海子村在改革开放前非常有名,是通州著名的农业机械化先进村。村支部书记讲述了她在那个时候,每天起早贪黑建设自己的家乡,不辞辛劳的故事。在她的脑海里,父辈的艰辛以及求学时的经历还依然历历在目,而一切又都是无怨无悔的。当时,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幅联句——松柏逢霜雪弥坚始知质性自然,栋梁历岁月成材自觉人必修行。中国人自古就喜欢松柏,因为它们逢霜雪弥坚,而我们人也是经历过风雨才能那么坚强。通州人民没少经历风雨,也正因为经历过磨难、风雨,我们更加坚韧、勇毅,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实际上做的就是给年轻人介绍村里的历史,让他们有所传承、有所感悟。所以我觉得,建村史馆绝对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给我们的村民、给我们的年轻人看的。
     
      我还为小松垡村写过一幅联句——忠信为利知即言,礼义是福行而安。这就是说,君子是以忠信为利,是以礼义为福的。王阳明说,“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费。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这就是君子,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是因为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时,我们也知道自己是为谁而战的。我们没有把自己的生死看得那么重要,我们看到的是仁义、忠信。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或者我们的儿女,我们愿意牺牲一切,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我在南仪阁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末民初,南仪阁村有一个商人叫刘玉峰。村里或周边的老百姓,在有资金困难的时候都会去找他,或为了糊口,或为了周转,刘玉峰都毫不吝啬。他去世时,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葬,因为很多人都欠下了刘玉峰的钱,而刘玉峰在去世前把所有的欠条都付之一炬了。对此,我写下了这幅联句——存情义舍钱财名如美玉,惠乡邻昌后世德若仙峰。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价值追求是“德”与“名”,这里的“名”不是名誉、名利,而是名节;这里的“德”是明德、大德、美德。可以说,这些通州故事所表现的价值认同,本质上就是中国的文化力量与民族精神的体现,比如我为前榆林庄村写的联句——守道义村风和正,行孝悌家道祥安,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价值。
     
      如果大家有机会到通州旅游,沿运河坐船就会来到陈桁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我与这个村的村支部书记、两委班子座谈时,他们给我讲了很多村里百姓如何善良、风气很好的事。为此,我写了一幅联句——和正村风漫古渡,清夷盛世通天津。屈原的《离骚》里就有“天津”这个词,“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这里的“天津”指的是就天河上的渡口。现在京津冀的天津是在朱棣继承皇位以后改称的,指的是帝都旁边的一个渡口。这让我想起在张家湾有一个明代修的古城,古城上曾经就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四海通津”,足以见得古人的胸怀。
     
      在西集镇有一个寨府村,通过考古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了寨府村一家祠堂的家训。根据这个家训,我写了一幅联句——慎礼仪知敬畏存真永续,息争讼化顽梗归诚颐和。慎礼仪指的是中国是礼仪之邦,知敬畏指的是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人民,存真永续指的是坚持初心、追求理想,正如《大学》中所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家追求的价值认同有三,那就是“明明德”“亲民”与“知止”。其中,“知止”就是初心与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止于至善”,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中就包含了坚持“两个结合”的价值认同。所以,我们要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的民族永续发展下去。
     
      息争讼的争讼就是打官司,中国人的法与西方的法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人有不变者为法、不常变者为则的定义,指的是法则实际上就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用今天的话表达就是真理。古人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思是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是抓住了根本。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德行,都能够遵循自然的法则、社会的规律,又怎么会发生诉讼呢?如果有的人违背了,他看到我们有这样的民风、民德,又怎么能够言其辞、做其事?所以,我们中国人对于法、诉讼的认识,是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息息相通的,而西方的法则是契约精神下的法,是人与人的利益博弈。
     
      《中庸》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中国人的致合和的理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行事,慎独、慎微,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价值。
     
      二、地理之枢机、经国之锁钥、旧学之灯塔、新学之嚆矢
     
      我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通州,那就是地理之枢机、经国之锁钥、旧学之灯塔、新学之嚆矢。
     
      所谓旧学之灯塔,在通州西海岸公园有一个李卓吾墓。李卓吾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的老师是王艮,王艮的老师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以说,通州有心学的根基、故事与人物,被称为旧学之灯塔不是虚言。李卓吾先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影响力的,深入了解李卓吾先生的心学是很有价值的。所谓新学之嚆矢,嚆就是响箭。通州有潞河中学、潞河医院、富育女中,其中潞河中学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建校史,所以通州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新学之嚆矢。
     
      最后,我借荀子的一段话结尾。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意思是说,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亲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艾本身的品质不是不美好,而是因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后果。所以,君子居住必定会选择好的环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在此,我希望大家将来都可以到通州旅游、就业、投资,通州人民肯定会欢迎大家的。
    (程行利: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委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