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

                            
    0

    时间:2023-08-16  来源:新华网


  •   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公共安全治理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
     
      《规划》是我们党对一系列安全工作的战略总结。比如,“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任务;“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工作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具体要求。
     
      《规划》指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另外,《规划》除了提出宏观的战略目标,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这些具体的任务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规划》还指出:“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还处于深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改革还处于磨合期,亟待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格局。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减灾等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需要进一步理顺。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特别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力量短缺问题突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建设有待加强。科技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欠缺,应急物资、应急通信、指挥平台、装备配备、紧急运输、远程投送等保障尚不完善。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中,我们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知。“风险”一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16次。从广义上讲,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就认为该事件存在风险。《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险”的解释是“可能发生的危险”。可以说,风险具有目标和不确定性两个重要因素。风险中的目标是指不同方面(比如健康、安全、环境等)和层面(比如战略、组织、项目、产品、过程等)的目标;不确定性是指对事件及其后果可能性的信息缺失或片面了解的一种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事故的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明显增强。我们面临包括新工艺、新材料、新业态增量带来的诸多风险。所以,在制度建设上,我们也要不断地完善进步。除了制度建设,我们还需要法治建设来支撑城市公共安全治理。200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具体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对于这个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经典安全案例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另外,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后,许多城市都针对自身情况对安全工作作了部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一些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我们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要加强四个方面建设:第一,建立清晰、详细的风险清单;第二,将城市的综合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有机结合;第三,提高领导干部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第四,完善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目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这个目标是对以往工作的战略总结和思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二、推进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策略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十分快速,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我们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范围的不断加大,使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更加复杂。所以,我们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治理理念
     
      1.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服务于人民,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什么是人的作用?就是提高城市中公民的个人素质。
     
      2.系统准备。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我们要做好事前准备、事中准备、事后准备。
     
      3.规划设计。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我们还要有体系化、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需要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嵌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4.能力建设。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我们要提高能力建设,比如,组织能力建设、社区能力建设等。我们要将这些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对待。我认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是可以量化的。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控各种风险,最重要的是防控有可能迟滞、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
     
      《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安全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加快建成以中心城区为基础,带动周边、辐射县乡、惠及民生的安全发展型城市”。要实现《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的目标,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中,我们要有法规和标准,要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像大型综合体育场会举行一些比赛或者活动。在这些比赛或者活动中,参与的人数经常有成千上万人。在这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人员聚集的安全风险,包括在建设一些公共设施时,我们的技术标准不能只单单满足质量或施工标准,更应满足安全和应急设施的要求。另外,我们还要对重点产业进行安全改造升级。
     
      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时,我们还要有设计框架、专项应急预案等。比如,我们要定期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培训、演练,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评估,设定优先级,先解决最优先的问题,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二)监测预警
     
      城市的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系统、响应、沟通、技术等要素共同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搭建一个平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城市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各个方面。
     
      (三)应急指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就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论述,强调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根本政治保证和强大发展动力。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着眼实战,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将城市安全治理和城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四)处置保障
     
      未来,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核心机能的建设非常关键。比如,在通讯、交通、电力等基础保障设施的韧性程度建设、抗灾建设、恢复能力建设等方面,可以进行量化考量。
     
      (五)调查评估
     
      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我们要提高调查评估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技术手段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办法。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必须拧紧责任链条。只有严格落实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才能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要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游志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