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0

    时间:2023-08-14  来源:新华网


  •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着力锻造先锋队伍,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报告主题特别鲜明、内容特别全面、新意特别突出,为开启新征程定方向、明方略、绘蓝图、凝人心、强信心、聚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五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讲到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这是《我们走在大路上》中的歌词。宽广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指引前途,正是这条宽广道路,使得我们的前途无比辉煌。
     
      下面,我们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其中两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阐述“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其中两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高频词,比如,在强调“三个务必”时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第二件大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强调归根到底是两个“行”时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就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时,第二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鲜明主题。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各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然而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曾长期领先世界的泱泱大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早期接受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推行的诸如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上海的石库门、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星火、遵义的抉择、长征的艰难曲折、延河的潺潺流水,到天安门的华灯闪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历史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虽然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了曲折,但我们成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支撑,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摹画和锚定前行的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中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
     
      (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由机械模仿到创造性发展,无不体现出理论的与时俱进、理论和实际相贯通的辩证法则。
     
      欧洲工业革命后,面对资产阶级剥削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实,空想社会主义盛行于欧洲。但空想社会主义毕竟是空想。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精神营养,以及当时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于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共产党宣言》,宣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分析处于自由竞争的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等基本情况后,明确指出实现资本主义向更高的社会形态发展,必须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帝国主义特征和俄国社会与俄国革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以此为指导成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能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此为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摆在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又是实践。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纵观历史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长期努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中130多个政党仍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投以羡慕的眼光,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是要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任人宰割、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积弱,至今极矣”。旧中国,任人宰割、四处凋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40多年前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使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二)对世界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中国站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前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命运。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未中断过,但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当今世界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还是多条?一些西方思想家认为西方模式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模式,西方道路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唯一的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曾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的国家,却陷入经济低迷、社会撕裂、政治混乱的境地。走什么样的路,不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而且也重新成为西方国家的问题,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发展道路的迭代创新。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安定和谐。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现代化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中国选择的道路、提供的方案、倡导的价值,充实了人类的制度宝库,更丰富着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向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毫不动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获得巨大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时代十年实现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
     
      (一)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而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科学指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前所未有地推动人类进步,也前所未有地推动文明发展。我们党深刻把握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牢牢立足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性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让伟大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不仅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都有新的创造,而且推动实现五大文明内在统一、协调发展。
     
      这是独立自主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对任何其他文明形态的简单模仿或“再版”“翻版”,也不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的局部修补和改良,而是在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发展道路、人文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明体系。
     
      这是激活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这是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形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走在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前列。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空前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日益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伟大中国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第一,中国速度,世人惊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步接一步跑出让世界惊讶的中国速度。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12年达到54万亿元,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1978年,中国GDP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中国GDP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中国建设,世人夸赞。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球港口发展报告》,对2021年全球前50大港口进行排名。在前50大港口中,中国独揽28个席位(包括中国香港)。该报告显示按照吞吐量计算,中国七大港口位居全球港口排名中的前十位。高速铁路由无到有,营运里程超过4万公里,列车已经从“和谐号”发展成“复兴号”,从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发展到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截至2022年,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17.7万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突破1万公里大关。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达27条。
     
      第三,中国农业,世人艳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率先在农业农村上实施改革。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藏粮于地,牢牢护住“饭碗田”;藏粮于技,种地有了“金扁担”,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生产向优、向绿、向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稳住了农业基本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田间连同车间,为农业发展增添活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居民餐桌十分丰富。
     
      第四,中国制造,世人仰慕。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到2022年,我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一季度,全球的汽车运输船新造船订单达到24艘,均由我国船企承接。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第五,中国科技,世人点赞。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现在,一部手机走天下正在成为现实,网上直播成为时尚。2021年,全国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达2171个和7023个。其中,浙江省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达318个和2203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投运的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超过1.94万公里,让全球能源互联互通成为可能。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更是在世界拔得头筹。2022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79.9%。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中国科技潜力、后发优势也极其巨大。
     
      第六,中国减贫,世人佩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世壮举,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第七,中国机制,世人敬佩。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闻令即动,一呼百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临大事、举国行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各地闻讯后纷纷驰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第八,中国实力,世人景仰。首先是国家经济实力,其次是军事实力,第三是科技实力,这些都是中国实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能在70多年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切实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倍加珍惜并切实增强道路自信。
     
      四、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一)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
     
      (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做到“两个维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确立的是全党的“主心骨”、人民的“顶梁柱”、思想的“定盘星”、行动的“指南针”。
     
      (三)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就一定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五)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才能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决心、信心、恒心,以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昂首阔步迈向未来,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俭: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