肜新春:科技和人才优势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0

    时间:2023-08-11  来源:新华网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科技创新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更加凸显抢抓先机的重要性。
     
      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重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科技,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是北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北京的历史责任。北京把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保障。我从五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讲解:一是2022年经济回顾与2023年经济前瞻;二是北京的科技优势和影响;三是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影响;四是做大做强京津冀经济圈;五是京津冀经济圈打造与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2022年经济回顾与2023年经济前瞻
     
      2023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同时各省市也发布了2022年经济发展“成绩单”与2023年“路线图”。
     
      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也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的台阶。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持平。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比上年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出现,包括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自主创新不足、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从消费结构看,中国的消费不足,主要是居民收入在GDP构成中偏低。还有,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红利逐渐缩小,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增高。以上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从2022年各个省市的数据看,北京、上海处在头部地位。
     
      2023年,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落实国家要求。同时,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点做好十二个方面工作,包括“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扩大内需,积极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首都和谐稳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另外,从各省市公布的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来看,投资、消费成为关键词。这也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等要求相一致。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结构性矛盾,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在202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因此,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要把稳增长作为“第一主题”。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三是将“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需求包含衣、食、住、行四方面,从经济学理论来看,消费需求比投资需求稳定性更强,因为人的基本需求是刚需。同时,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四是“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我们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当然,我们稳定经济、发展经济的措施不仅是以上四方面,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等方面也有细致部署。
     
      二、北京的科技优势和影响
     
      我们首先看三份研究报告:
     
      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促进城市发展科技能力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10个城市指数排名前十。促进城市发展科技能力指数由促进科技发展指数、科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指数、科技促进城市治理指数、科技保障民生指数四个专项指数综合计算得出,北京综合指数高达0.773。这说明,北京优质的科技企业数量非常多,包括科技投入、科技平台的建设、科技产出的指标,包括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大学的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还有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科学技术人员的占比都非常高,超出了其他城市的投入以及产出价值。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资源高度聚合,所以整体科技实力突出。
     
      二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排名连续稳步上升,彰显了政府决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排名第一,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和北京分别位列第二、三位,上海排名第八。
     
      三是2022年12月19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该指数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三位,在亚洲位列第一位。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也进入了十强。这个榜单通过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维度的31项指标,对全球100个城市(都市圈)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反映世界创新版图变化趋势及国内重要城市的创新表现。此外,在科学中心单项排名前20的城市(都市圈)中,北京位列第四位;创新高地单项排名前20的城市(都市圈)中,北京列第三位;创新生态单项排名前20的城市(都市圈)中,北京列第五位。
     
      从以上三份报告中的内容可见,北京是全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备全面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北京市战略科技力量取得标志性成果,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科技开放创新呈现活跃性局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下一步,北京将着力培养和聚集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着重提高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科研院所技术攻关能力、企业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和国际影响力企业,特别是在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
     
      另外,北京还有几项重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高标准建设中关村、昌平、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
     
      二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现雏形。据统计,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在内,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学设施平台已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综合极端条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2个大科学装置已投入使用。
     
      三是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人才培养的藩篱,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四是研发强度持续时间长、力度大。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2018年至2021年,北京连续4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效明显。202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了7000亿元大关。北京聚焦高精尖,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公布,首都未来发展蓝图和路线图铺展开来: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出台北京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实现逆势增长;全国科技中小企业1.55万家,同比翻番;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计780家,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持续领跑全国。
     
      六是北京正在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变。海淀、通州、亦庄支撑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集聚了273家企业入住,完成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链布局,推动统信软件、优炫软件、中兴数据库等“四梁八柱”企业集聚。目前,北京工业数字化持续提速,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成为国家工业大数据交互的核心枢纽。
     
      当前,北京在存量发展和增量突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稳步推进,其中“动批”外迁正式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打造了金融科技示范区。目前,金科新区已累计引进成方金科、成方金信、网联清算等155家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注册资金1100亿元,其中不乏中央结算公司、神州信息等业界知名头部企业。“金科新区”的发展要向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看齐。预计“十四五”期间,金科新区核心区的地均产值将达到每平方公里500亿元。2035年,金科新区将建设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引领者、产业发展增长极、制度标准策源地和创新人才首选地。
     
      三、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影响
     
      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影响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一。当前,北京人才总量超780万人,人才密度超60%。
     
      《2021-2022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北京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49所,在校生399.6721万人,专任教师27.1712万人,预计毕业生67.4905万人。数据显示,北京两院院士数量在全国居首,占比超过40%。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实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全国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助推着学校的快速发展。而长江学者是各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培养了无数一流毕业生,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长江学者在北京的人数也很多,他们推动了北京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北京的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做大做强京津冀经济圈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一新,不断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蹄疾步稳,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与布局优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协同。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近年来按下“加速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将京津冀三地紧密串联起来,畅通各经济要素的流动,让协同发展“跑”了起来。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京津冀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法制政策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协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北京迎来拥有七座大型客运枢纽站、两座国际机场的“七站两场”交通发展新时代。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将基本建成。“四纵”包括京雄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包括津雄保通道、京秦—京张通道、石衡沧通道和秦承张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功能重构,天津将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建设。同时,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三地携手发力,调结构、促转型、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在大气治理领域采取多种手段,取得长足进展。
     
      2014年以来,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展现出勃勃生机,标志性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如今,俯瞰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的底色格外醒目。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机盎然的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自2017年以来,河北雄安新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雄城际全线贯通,“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投入使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投用。
     
      京津冀协同促发展,区域发展指数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三个分指数分别为153.0、153.0、141.6;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较上年分别提升19.9和8.5,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从区域协调看,随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京津冀区域空间联系强度较上年上升11%。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格局积极推进。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0%,中科院、天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13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项目数占河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
     
      从对外贸易看,2021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8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5%。其中,北京为470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0%;天津为132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7%;河北为83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三地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指数均大幅提升。
     
      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1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实现三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确保行政办公区二期竣工,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协调联动水平进一步提高,携手津冀共同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近五年来,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创新资源在津布局,累计注册企业5080家;“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天津要加快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河北要加快“三区一基地”的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疏解项目落地,廊坊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加快石衡沧港城际、承平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促津兴城际建成通车。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用好北京资源市场,支持石家庄、廊坊等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在环京地区谋划建设一批康养养老项目和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联合制定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五、京津冀经济圈打造与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比国外的湾区经济,京津冀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潜力。纽约湾区作为全球金融湾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其金融业、奢侈品业、都市文化都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其主要核心是工业和制造业;旧金山湾区是高科技湾区,全球各地科技精英聚集于此,创造科技神话。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发展,对当地乃至国家的GDP贡献都十分显著,均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湾区。
     
      目前来看,京津冀区域协作的难度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更大。珠三角区域协调工作在广东省内开展;长三角区域协调工作虽地跨江浙沪,但区域协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产业链联系,彼此间的运作模式已非常熟悉;而京津冀涉及的层级更加复杂,使区域间的协调难度增大。
     
      京津冀与长三角相比,由于中间层级的结构性缺失,形成全国性城市和市域城市的两极杠铃构架,再加上专业化工业城市的缺失,城际互动缺乏,城乡联系微弱。城镇化动力不足使得京津冀地区城乡二元问题非常突出。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镇群空间连绵程度低,离散特征显著。
     
      北京的国内外企业总部不少,但是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不多,北京的总部经济已经出现“空心化”现象,近年来一些总部企业将营销、生产等具体经营性业务转移到上海、广州,这使得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具有差距。
     
      如果北京想要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在产业设计方面分工明晰。具体要在京津进行设计、创造和工艺创新,并且要沿天津滨海开发区向唐山、秦皇岛乃至东北的沈阳进行制造业辐射,形成“工业走廊”。
     
      北京的高端服务能力很强,但为周边服务还有待形成稳定的模式。北京朝阳CBD、西城金融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足以引领北京的科技发展和科技服务。
     
      目前,北京的原始创新、天津的转化、河北的推广衔接尽管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一体化格局、良好运转的格局还有待形成。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强化制度建设;巩固“轨道上的京津冀”成果,继续加大交通、信息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设施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形成跨省级行政区的工作合力;推动北京通州与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肜新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