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北京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0

    时间:2023-08-08  来源:新华网


  •   一、超大城市与高质量发展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蔡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全市上下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赋予‘两区’建设、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等重大支持政策”,提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
     
      当前,北京市的城市更新行动正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指导下具体展开的。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需要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动力变革”。这三点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它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完全相契合的。什么是超大城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指出,“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提出“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幸福,标准是首善。
     
      2023年2月1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促进生态文明与城乡环境建设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强调,“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要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首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扩大内需牵引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要以一流营商环境保障高质量发展”,“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北京市市长殷勇同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推动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要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是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从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安排”。
     
      什么是“五子”联动?第一“子”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第二“子”是“两区”建设,深化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第三“子”是数字经济,用好数据这个最新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第四“子”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把握好供给和需求这对宏观关系。第五“子”是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更大视角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和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近年来,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转型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向实现“瘦身健体”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2017年—2020年,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约110平方公里,划定并严控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明确在2035年前不予启用实施,通过减重、减负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北京市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提升北京全球竞争力和城市承载力的重要引擎,重点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以“都”为统领,以“城”为保障,最终实现互利融合、共同提升。北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新时代首都北京发生一系列深刻而事关长远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新征程上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信心、最大底气和最大保证。我们紧紧抓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写在干部群众心坎上,确保全市上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确保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念。“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让城市发展动力更强,“协调”是让城市的基础建设更牢固,“绿色”是让城市底色更亮,“开放”是让城市视野更广,“共享”是让人民更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的城市发展越来越突出服务、共享、融合,我们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网格化管理”转为“网格化服务”。城市治理不但要体现工具化共享和信息化共享,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价值共享,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观念、公共治理的融合。以上这些变化,体现了北京市的城市管理转向了超大城市治理。这在城市更新中是一个重大转变。
     
      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88号指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1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共七章,包括:总则、城市更新规划、城市更新主体、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保障、监督管理、附则。可以说,这个条例为北京在减量发展形势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破解现实难题提供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性5大更新类型、12项更新内容,并且提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9个基本要求,包括强调科技驱动,突出高质量发展,要牢记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要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等。
     
      北京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优化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对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22年9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北京要“统筹推进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用地保障”。
     
      三、北京市城市更新发展路径
     
      这一部分,我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解北京市城市更新发展路径中的实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丰台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首都商务新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区,高水平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丰台区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是南中轴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区、河西地区。
     
      2018年7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在南三环以南、南四环以北、马家堡东路以东、光彩路以西、南中轴两侧7.6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首都商务新区”。规划建设首都商务新区,在北京市城市更新和北京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大红门地区商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我国北方地区最大,也是北京同类市场中业态最集中、体量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聚集了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约169万平方米,商户数3.3万多个,直接从业人员9.8万余人。交易总量约占北京地区服装交易总量的70%,地区日均人流量超过10万人,日均货物吞吐量超过2000吨。人流、物流、车流密集,“大城市病”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京华大地各行业各领域认识在统一、行动在加快、变革在孕育——减量+提质,发展动能更澎湃;减量+增绿,城市环境更宜居;减量+更新,空间格局更和谐。
     
      大红门地区的改变,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缩影。唯有持续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辩证关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北京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在城市更新中创新出独特的“劲松模式”。2018年,劲松北社区引入社会机构,利用社会资本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在试点的两年半时间里,老小区的变化让人惊叹,成熟的“劲松模式”改造经验承载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2021年,劲松街道上线“劲松模式2.0”,以复刻“劲松模式”的形式在劲松北社区未改造区域,继续推进综合改造项目。
     
      2023年2月4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石景山首钢园区积极推动冬奥遗产赛后利用,把冬奥资源转化成推进产业复兴、活力复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感言,“双奥城,这是独一份。首钢大跳台是绿色转型,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共11条,是未来核心区的总纲领、总指南。核心区控规文本共五章76条,是核心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与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了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作出示范。未来,我们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为了建设好“一核”,我们要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非首都功能谋减量,高质量发展聚增量。在北京市西直门外南路,昔日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完成疏解闭市,腾退的3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成为代表北京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首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金科新区”。按照规划,到2025年,这里将成为全国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示范高地;到2035年,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制度标准策源地与创新人才首选地。
     
      步入新时代,王府井是首都商业发展的对外展示窗口,也是饱含历史底蕴和人民情感的城市发展里程碑,肩负着艰巨的城市任务、深刻的发展使命和更加殷切的人民期待。《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王府井提出了“高品质、综合化发展,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要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出王府井地区应成为“展示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
     
      现在,王府井步行街已经从原来的548米延长到892米,一直向北延伸到灯市口大街;大街周边10余条胡同实现不停车,建成慢行安宁街区;在校尉胡同和王府西街,以往杂乱的边角地变身口袋公园。如今的王府井已经从一条商业街扩展为一个商业街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对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及十大高精尖产业
     
      “三城一区”主平台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是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中关村科学城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当前,无论创新底蕴、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创新活力,中关村科学城都已具备扛起创新驱动大旗的基础。
     
      怀柔科学城聚集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和核心支撑,怀柔科学城的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因未来科学城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连接线上,未来科学城在“三城一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是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承载地、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未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围绕高端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从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在城南地区和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
     
      2017年,北京公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回答了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北京市高效高质发展的产业升级进程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该指导意见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十个产业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在十大产业指导意见中,每个产业的支持政策都设立了具体的任务、总目标及细分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让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去向有迹可循,有了明确的“路线图”。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