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开启首都现代化建设新航程

                            
    0

    时间:2023-08-01  来源:新华网


  •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饱含深情地说:“我出生在北京,多年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目睹了北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陈旧的古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真是沧桑巨变”,“看到北京发生的一幕幕显著变化,我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一)城市特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北京的发展指明方向。从理论层面,我们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对城市的特点进行辨析。比如,北京既有作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特点,也有作为特大城市或作为首都的独特之处。
     
      第一,城乡差异。城市是人类居住地的一种形态,即城市是在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类集中生活的高密度地区,这同人口密度较低的广大农村地区是有区别的。从产业结构上看,城市的主要生产部门是非农业部门,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是不同种类人群的聚集地。不同种类包括职业、价值观、宗教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比农民会受到更多社会组织的约束,因此城市生活样式具有一种组织化的共同体性质。城市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是发生在地表的一定空间上的区域现象。因此,研究城市时,划分城市界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第二,从社会网络看城市功能定位。社会是一张巨大且边界不清晰、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城市是整个社会网络的节点,乡村则是微型节点,千家万户是网络的末梢。首都北京是一个连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大节点。
     
      第三,城市功能的叠加及其外溢和互渗。城市有很多组织、很多功能,比如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等。举个例子,一条地铁修通后,地铁沿线的住房就会升值。这些叠加的机构及其功能带来的资本在一定地域沉淀,并时刻处于外溢和互渗的状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功能在外溢和互渗的过程中会得到正面积极的反馈,有些则会产生负面效益。
     
      第四,城市空间及其承载物的产权关系。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乡村,庄稼地上的作物独占这一空间。在城市中,城市空间是叠加的,有时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是瞬间完成的。比如,汽车驶过马路,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这一城市空间进行使用。所以,城市空间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城市空间叠加的层级越多,功能外溢和互渗的效果越好,城市整体功能越能凸显出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论述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政治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上所有的首都都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建设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全力维护首都政治安全,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文化中心。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诸多世界文化遗产。胡同、京剧等都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国际交往中心。这一定位与前两者关系密切。北京每年都会承接各类国际活动,是人员进出频繁的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云集了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明显,已经具备了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未来,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落脚点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未来规划要立足北京实际,突出中国特色,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北京建设成为在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虽然北京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具有大城市的显著优势,但我们也要尽量降低“城市病”带来的弊端,打造更为宜居的首都。
     
      (三)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政治中心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全力做好政治中心的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为中央政务提供良好条件。中央政务环境要改善,核心区的人口、商业、旅游密度要逐步下降。
     
      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要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做好首都文化建设与发展这篇大文章。北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要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要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从四个方面实现深刻转型: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二、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迁得出去、落得下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对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
     
      研究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立足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古时,北京是军事之城,西有太行山,北有燕山,主要的军事作用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水路运输较为发达不同,北京对内陆的辐射能力主要依靠陆路运输。北京发展水路的关键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在历次考察北京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疏解”二字做过多次形象深刻的阐述,如“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大禹治水”的故事说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依靠“堵”治水,结果总是失败,大禹通过“疏”才治水成功。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要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对有关疏解人员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薪酬、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策,要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确保疏解单位和人员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项目和政策两手抓,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践,不能“南辕北辙”,要始终记住自己的城市定位及发展方向。要懂得“舍”和“得”的关系,有“舍”才有“得”,不能舍本逐末,要制定中长期计划,向外迁出不必要的城市功能。要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空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曾进行了6次。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这是继1983年后的第二次,在全国则是唯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工作的巨大关怀和高度重视。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战略部署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第一,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第二,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北京的艺术特点,更好地展现北京让人流连忘返的独特魅力。
     
      第四,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
     
      第五,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二)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要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
     
      “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两轴”指的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向延伸,传统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做好有机更新,体现现代文明魅力。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其中复兴门到建国门之间长约7公里,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多点”指的是五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顺义的功能定位是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大兴的功能定位是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亦庄的功能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都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宜居宜业绿色城区。昌平的功能定位是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房山的功能定位是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一区”指的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门头沟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平谷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东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怀柔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创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发展区。密云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延庆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昌平和房山的山区,要按照生态涵养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首都西北、西南部生态屏障,构建较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
     
      四、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和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实地查看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要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城市副中心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统筹城市副中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时指出:“京津冀发展合作走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已经不灵了,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已经不足了。”“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政区划并不必然就是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障碍和壁垒。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这就需要大家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由过去的都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什么,变成大家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为了有利于工作协调和推进,要充分发挥北京市牵头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国务院要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有关部门要会同三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作规划还要统筹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区涉及的重大问题。这个指导意见一定要有前瞻性,一旦确定就要至少管十年、二十年,大家都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从北京、天津、河北现有经济结构看,如果各自封闭调整只会是小循环,加重分布不均衡问题,但若能搞好大挪移,做到互通有无、有效互补,对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要在更高层面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合理安排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着力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化水平较低,这是制约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市场壁垒,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的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且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首都“一核两翼”的空间布局由此拉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要。”
     
      六、建设和管理好首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一,城市治理内涵。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只有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第二,城市治理体系。完善城市治理体制,具体路径是在党组织领导下,在政府相关制度和项目经费激励下,培育基层社会组织,调动市民积极参与,以治理项目为载体,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改善城市秩序和环境。
     
      第三,城市治理新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问题导向的理念、不断创新的理念、把重心放在基层的理念等。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第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使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城市治理社会化的基本途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尹志刚: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