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庆新: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

                            
    0

    时间:2023-06-28  来源:新华网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言,对于做好高水平对外开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指出:“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总的来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建设贸易强国。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并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这意味着,我国外贸顶住国内国际多重超预期压力,实现了稳定增长。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在外贸方面,就是要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
     
      一、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
     
      所谓贸易大国,就是生产的东西很多、量很大,但产品不一定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贸易大国并不一定是贸易强国,而贸易强国一定是贸易大国。那么,什么是贸易强国?就是在世界贸易活动中从总数量上,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上、质量上,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上,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上,都名列前茅,且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由此可见,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中国,目前还不是贸易强国,而且距离贸易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第三,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低端,附加值不高;第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二、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意义
     
      (一)贸易强国是顺应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激发国内市场潜力,释放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活力,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贸易强国是应对国际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升贸易领域开放合作水平,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有利于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世界经贸“压舱石”作用,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打破少数西方大国设置的开放壁垒。也就是说,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一方面,持续优化外贸结构,不断提升外贸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好世界经贸“压舱石”作用。
     
      (三)贸易强国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建设贸易强国也成为必然要求。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过去十年,我国外贸加快发展,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巩固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持续提升,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开放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贸易强国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就是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提高出口质量效益,更好发挥对外贸易在稳就业、稳经济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贸易强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去我国经济腾飞离不开贸易带动作用,未来贸易仍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意味着不断促进外贸与投资、科技、产业、规则制定统筹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中国外贸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经济地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
     
      2013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之后每年货物贸易稳步增长,一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14年,我国成为服务贸易进出口第二大国,之后八年稳居全球第二。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大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贸易总额28.5万亿美元,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6.0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1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比例达21.26%,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
     
      从货物贸易看2013-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升,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46.4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5.49%。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总额为23.9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进口总额为1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
     
      2013-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5.4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6.17%,进口年均增长4.77%。
     
      从服务贸易看,2013-2022年,我国累计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70533亿元,年均增长7.37%,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水平。202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同比增长12.9%,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服务出口28522.4亿元,同比增长12.1%;服务进口31279.5亿元,同比增长13.5%。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下降。货物贸易顺差,说明我们的产品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逆差,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我们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凸显。
     
      总体上看,2013-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缩减。201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7086亿元,而2022年达到2757亿元。
     
      (二)贸易结构
     
      从贸易结构看,初级产品在中国的出口占比越来越小,工业制品的出口份额越来越大。初级产品,是未加工或略做加工的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过去,我国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而现在工业制品出口份额增大,说明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提升了货物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中国的出口依然是以基础制造产品为主,装备制造设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依然较高,结构失衡的情况还比较突出。
     
      从产品看,2022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增长9.9%,拉动整体出口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20.66万亿元,增长2.5%,占进出口总值的49.1%。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和82.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60%,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上的地位。
     
      2022年,在对外贸易产品构成中,工业制品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工业制品占出口总额的98.6%,比2021年增幅3%左右;而初级产品出口总额较小,占出口总额仅有1.4%,相比2021年下跌幅度2.8%。
     
      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7.7%。从货物出口增长看,较上年增长10.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5.4%,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1%。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出口放缓,体现的是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另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0.3%。
     
      从货物进口增长看,一般贸易进口增长6.7%,加工贸易进口下降3.2%;机电产品进口下降5.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下降6%。这说明,国内需求在2022年出现一定萎缩。但是,货物贸易进出口仍然出现较大顺差,比上年增长35.4%。
     
      2022年,我国出口产品增幅最快的依次是汽车零部件(增长82.2%)、箱包及类似容器(增长32.6%)、鞋靴(增长24.4%)、钢材(增长22.3%)。这些出口增幅较大的产品,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也体现出,我们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上还存在短板。
     
      2022年,我国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集成电路,金额分别为24350亿元、27633亿元,其中原油最大,较上一年增长45.9%。此外,天然气增幅为30.3%,煤及褐煤增幅22.2%,我国对原料对外依赖度依旧较大。
     
      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强劲。2013-2022年,我国累计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33.6%提升至2022年的41.9%。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快于进口。2022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5068.5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4160.8亿元,同比增长12.2%,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17.5%、1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0907.7亿元,同比增长2.6%;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保险服务,增速达35.8%。
     
      从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分类进出口占比情况看,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中,运输、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旅行和其他商业服务占比较大。其中,运输类增幅最大,同比增长20%;受疫情影响,旅行出口额降幅最大,较上年下降15.7%;而保险和养老服务进口增幅较大,达到30.2%。
     
      从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分类进出口占比数据看,运输、旅行、保险和养老金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费的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较大,说明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足。未来,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三)贸易伙伴
     
      我国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东盟十国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双方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进出口规模达到6.52万亿元,增长15%。东盟占我国外贸比重达到了15.5%,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从出口看,2022年我国对东盟出口3.79万亿元,增长21.7%;自东盟进口2.73万亿元,增长6.8%。对欧盟出口增长11.9%,对美国出口增长4.2%。可见,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强劲。从进口看,2022年我国对东盟进口比上年增长6.8%,而对欧盟进口下降4.9%、对美国进口增长1.9%。另外,我国对韩国、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13%、7.7%,进口分别下降3.7%、7.5%。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都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英文简称RCEP)的成员国。由此可见,RCEP实施一年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促进区域内各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2022年,我国对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出口分别增长17.5%、19.3%、25.5%、18.6%,对金砖国家出口增幅较大;对俄罗斯、巴西、南非进口分别增长48.6%、2.6%、2%,对印度进口下降36.2%。随着贸易伙伴日趋多元化,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成为一个亮点。
     
      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3.83万亿元,年均增长8.6%。2022年,与沿线国家贸易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13.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对中亚5国、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等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增长较快。2022年,我国对中亚5国、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等进出口分别增长45.4%、42.1%和37.2%。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增长7.5%。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14.8%、14.1%。新兴市场加速开拓。
     
      (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跨境电子商务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服务交付、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自2015年在杭州设立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至2022年进行了7次扩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至165个。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迅速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5年增长近10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我国出口跨境电商规模五年增长超过27倍,平均年增速超36%。跨境电商保持强劲增势。
     
      2.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进行采购,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在15万(含15万)美元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它不同于现有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边境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适合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外贸交易。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需要条件成熟的市场集聚区作为试点区域。大规模坐商式市场,即通常所称的“专业市场”,以现货批发为主、在特定场所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替代性商品,成为试点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在浙江义乌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来,经过多年发展,试点单位已达39家。
     
      试点以来,中国市场采购贸易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规模达9304亿元人民币;2022年前8个月,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规模达5813亿元人民币。目前,参与试点的市场商户、采购商、外贸公司等主体备案数量超26万家。而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与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融合发展,形成一种新趋势。
     
      3.海外仓
     
      作为跨境电商的重要境外节点、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海外仓,链接的是外贸最难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通俗地讲,跨境电商企业先将商品通过跨境物流运至海外仓库储存,海外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后,企业直接从海外仓发货,并迅速送达。通过海外仓备货实现本土发货,不仅减少物流成本,缩短配送时效,而且有效解决商品售后服务、二次销售等问题。
     
      截至2021年,我国海外仓数量已超2000个,总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业务范围辐射全球。未来,海外仓网络布局持续优化,“独立站+海外仓”“直播+海外仓”等模式多元发展,综合类海外仓需求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区域海外仓逐步兴起。总的来说,海外仓的设立,推动中国商品海外营销,有效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五)贸易区域
     
      我国贸易区域发展更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对外贸易保持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速推进。按美元计价,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外贸进出口4.8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46.9%,年均增长4.4%。同期,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1.1万亿美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7%,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7.7%,较2012年提升6.6个百分点。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外贸稳中提质的重要发力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比如,武汉的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长沙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2021年,我国组织开展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工作,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循环。2022年,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就推进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总的来说,国家出台政策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六)贸易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形成了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低端产品上中国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低端产业存在转移趋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市场转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从成本优势向效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变。具体来看,在市场优势方面,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规模;在效率优势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培养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在制度优势方面,营造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四、我国建设贸易强国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经贸复苏不稳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都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全球经贸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经济低迷加之全球局势动荡,使得未来全球经济在经历暂时性复苏后可能陷入更长期的增长低迷甚至衰退周期,全球贸易增长可能会进一步下降。2023年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世界贸易增速预计将降至2.4%。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持续放缓依然是中国外贸当前面临的严峻考验。
     
      (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市场不确定性
     
      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恶化,安全风险上升,导致部分大宗商品供需失衡。而且,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带来部分国家间的制裁和反制裁,影响全球供应链效率,大宗商品运输和交易的成本上升,加大了价格上涨压力,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同时,随着欧元区通胀率迈入两位数,欧洲经济衰退迹象逐渐显现。欧美是中国商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欧美经济下滑,将严重影响中国出口。此外,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市场不确定性加剧。这些都为我国外贸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三)美西方国家对我国战略打压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战略打压愈演愈烈,主要集中在科技和经贸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封锁,技术脱钩,不断滥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将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等,妄图垄断世界先进科技,维护自身科技霸权,破坏全球紧密合作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造成冲击,阻碍了我国的经贸合作,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产生严重阻碍。
     
      (四)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的竞争性替代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成本不断提升,我国在制造业中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趋势明显,包括印度、越南等利用成本优势对我国的一些产业形成一定的竞争性替代,这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阶段跨越和贸易出口额都带来一定压力。
     
      (五)贸易摩擦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涉华贸易申诉案件数量只增不减。2013-2022年,全球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中,反倾销648起,占比68.72%,反补贴140起,保障措施155起;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钢铁工业、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这对我国这三大行业贸易发展产生阻碍。
     
      另外,欧盟碳关税将于2023年10月起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锁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水泥、电力、化肥、钢铁、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等高碳排放和高能源消耗的企业,未来这些进口产品要符合欧盟气候标准。长期来看,这对我国生产耗能较大、碳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企业影响较大,加大了相关领域产业低碳化转型的压力。
     
      (六)国内外贸企业存在困难
     
      当前,国内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困难。由于扶持政策不到位,只能靠自身资源经营,企业未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另外,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现了“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问题。同时,全球供应链瓶颈尚未缓解,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短缺持续困扰企业,给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利影响。可见,国内企业生存困难对于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形成挑战。
     
      五、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基础
     
      (一)产业要强
     
      要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最根本的基础还是产业要强,不仅制造业要强,服务业也要强。出口商品应是产业链条的中高端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
     
      (二)话语要强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不仅要有贸易体量、科技水平的硬实力,还要不断提升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贸易强国应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国际经贸规则演变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三)韧性要强
     
      贸易强国往往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技术的竞争优势,其贸易条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从贸易活动中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能够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还可以起到国际经贸风险“压舱石”的作用。
     
      (四)平台要强
     
      贸易强国往往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开放平台,比如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非排他性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在贸易强国建设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构要强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现进口和出口协调,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助推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逐步迈向贸易强国。
     
      (六)影响要强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不断提升外贸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力。对于国内经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于全球经济,我国外贸活力十足、韧劲十足,将持续带动世界经济恢复。
     
      六、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举措
     
      (一)引领和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过程中的话语权,积极引领和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对照高质量高标准自由贸易区,适时升级已签署的自贸协定,积极加入国际高水平自贸协定,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二)推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求我们着力提升货物出口的附加值,加快形成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轴带联动作用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的点面辐射作用,鼓励发展离岸贸易、国际中转、国际分拨、新型易货贸易等国际贸易新形式。
     
      (三)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求我们顺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贸易发展,培育数字贸易主体,建设和发展数字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要积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化进程,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求我们顺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大力发展绿色贸易,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降低环保与节能产品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降低环境产品进口关税,取消高排放产品出口退税,逐渐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共同形成发展中国家间针对绿色贸易的规则新体系。
     
      (四)建设全球贸易创新发展高地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全球贸易创新发展高地。
     
      (五)打造国际知名度高的贸易平台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求我们打造国际知名度高的贸易促进平台,充分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更好发挥线上贸易平台作用。
     
      (六)扶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求我们顺应全球贸易数字化发展趋势。目前,由贸易数字化孕育和诞生的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继续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企业和海外仓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提升中国外贸整体竞争力,推进贸易强国发展进程。
     
      (七)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离不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稳提质的政策举措,尤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力。针对目前外贸企业遇到的各种困难,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27个部门,研究出台了新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提升中小微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从而保证我国贸易保稳提质,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持续优化贸易结构,这就要求我国外贸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引进和发展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拓展高科技产品和高端消费品进出口,打造国际制造和服务品牌,提升企业国际地位,成为我国应对“大变局”的重要底气。
     
    (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