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

                            
    0

    时间:2023-06-14  来源:新华网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多方面,形成了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
     
      第一,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1.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凝聚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当前,我们要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随着我国不断对外开放,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随之渗透进来,导致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严重影响了国家文化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传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
     
      3.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形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核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中国国情,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产生和形成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决定了它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第三,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国古人不断创造出灿烂且悠久的中华文化,这些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及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文化自信的现实成就和综合国力根基。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坚实稳定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和巩固。同时,中国的文化自信对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推动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发挥着根本保障作用,极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入审视和评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蕴含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施仁政,要重民、富民、保民、安民。施政者要“泽加于民”才能得民心,国家才能治理好。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应对人类共同难题和现实挑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取得了成功”。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当前,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既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4.科学地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绝不能“开倒车”。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和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提升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感召力。另外,我们还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注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揭示了文化的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等文化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主体,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政治立场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高水平需要,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本质属性。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一脉相承。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品格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指引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新理论创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应用,又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十分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在注重汲取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摒弃其中的糟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三)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化,不论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社会中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体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及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第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路上,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更坚定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揭示了文化建设对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揭示了文化建设对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揭示了文化建设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意义。
     
      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第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一,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根本思想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五,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和力量之源,加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将其精华部分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六,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世界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文化不断提供有益养料,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第八,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前,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赋予哲学社会科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网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