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敏:高水平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0

    时间:2023-05-17  来源:新华网


  •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市域东部,长安街东延长线与大运河交汇处,距天安门约25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约20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约60公里,距河北雄安新区约105公里,其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历史底蕴深厚。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西至与朝阳区之间的规划绿化隔离带,东至规划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北至现状潞苑北大街,南至现状京哈高速公路,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7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通州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205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15万-120万人。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到2035年,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作用全面显现,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副中心质量”体系完善成熟,与周边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党中央作出了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这对于高水平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而言,既是挑战,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
     
      2020年7月,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是双循环经济体系运行的战略支点”,也是国内外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都市圈的关键节点,迎来了国内外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机遇期。
     
      一方面,联通京津冀的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联动的空间格局初步显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到达河北雄安新区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为15分钟和35分钟。
     
      另一方面,城市副中心对河北省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河北省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之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先后与武清区、廊坊市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数十个,在规划衔接、产业互促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推动中关村通州园等与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分工,有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为城市副中心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战略腹地,增强了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
     
      (二)“两区”开放政策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两区”建设),是近年来中央批复支持北京的两项重大政策。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是试点放宽外资准入标准。在北京自贸试验区和通州文化旅游区允许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中方控股);鼓励外国建筑设计师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建筑设计公司;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
     
      二是立足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基础,打造“绿色自贸”“创意自贸”两大品牌。在各方面积极推动下,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的建成,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正式升级为国家级交易所。国际设计产品展示体验和交流贸易中心等平台正在筹备和建设之中,汇聚全球品牌设计机构的能力有望增强。
     
      三是深化“准入即准营、最多跑一次”改革。分类制定区级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积极鼓励并协助城市副中心中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通过“报备即批准”方式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所得税优惠等相关政策。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对企业形成了显著的吸引力。根据“企查查”网站数据,自2020年9月24日北京自贸区授牌启动以来,城市副中心新成立且处于存续状态的各类企业44361家,占全部企业的21.4%。
     
      (三)数字经济引领下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了跨境电商、在线教育、共享生产等新业态,以及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模式,为城市副中心作为后发地区“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机遇。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从业者以年轻人居多,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重点发掘的经济动力。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政策,提出“五新”举措,即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五新”领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以新基建为驱动、以新场景为引擎、以新开放为突破、以新服务为抓手、以新消费为支撑,共同构筑新经济发展路径。
     
      二、进一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举措
     
      (一)加快建设产业集群
     
      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继续全面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成为当下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核心工作。依据相关规划,城市副中心承载产业功能的空间主要有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以及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特色小镇。各园区要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优先推进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同时,要建立联动机制,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1.运河商务区——加快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以运河商务区为主要承载地,瞄准“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规划布局了千亿元的项目投资。
     
      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数字人民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财富管理和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培育互联网财富管理、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等新业态,提升金融大脑,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化金融体系。
     
      二是全面构建市场化的绿色金融生态圈。积极推进碳银行建设,组织召开全球家族办公室行业峰会、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三是积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用好自由贸易区政策,建设金融对外开放新窗口。引进优质外资机构,实现落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高速增长。深化国内外合作,特别是加强与西城、海淀、朝阳金融市场的交流,增强服务各类企业的能力。
     
      2.文化旅游区——增强溢出效应承接能力
     
      以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以文化旅游区北部产业带为溢出效应的核心承接区,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积极谋划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建设,加快打造“一核引领、一带聚力、多区承溢”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是持续优化环球度假区服务项目。做好环球主题公园及城市大道运营管理,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强化营销推广、提高客流量。推动水岸码头启动建设,充分利用贯穿度假区的景观水系,在沿岸建设配套商业设施,满足游客差异化休闲度假需要。
     
      二是加快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以国际名品为主体、免税店为吸引、功能体验为支撑,针对各类客户群体建设多元化的休闲度假环境。充分应用数字科技,引进电竞比赛等项目,打造旅游度假标杆产品,形成拥有沉浸式体验娱乐项目和高技术配套设施的国际性商业娱乐综合体。
     
      三是构建首都时尚旅游首站集散地。发挥首旅集团在旅游商贸服务业的龙头作用,利用其联系广泛的销售网络,组织客源向环球主题公园度假区聚集。通过环球主题公园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打造集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换乘枢纽。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铁沿线等建立直接联系,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3.三个特色小镇——推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
     
      张家湾、台湖和宋庄三个小镇在文旅、科技等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张家湾小镇已经在设计服务和城市科技领域引入北建院、泰宁科创等50多家科技类创新型企业。台湖演艺小镇依托临近环球主题公园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创意创作、展演交流等核心功能,带动优质资源集聚。宋庄艺术创意小镇以原有的画家村为基础,重点发展原创艺术创作、艺术品交易和文化休闲旅游等业态内容。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细化产业功能布局。张家湾、台湖、宋庄的产业定位是依据规划设计而来的,在具体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功能定位。比如,近年来,科技创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张家湾设计小镇集聚了较多的城市科技类产业,可从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赋能经济发展和培育优化新经济生态,为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更多高含金量场景条件。
     
      4.建立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发挥重点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将北京的改革创新政策与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实践相对接,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为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一方面,依托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园区,探索建立总部—生产基地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辐射功能,聚焦商务服务、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河北、天津产业园区的合作,推动形成园区产业合作联盟。另一方面,健全北京、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范畴内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区域内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新格局。
     
      5.积极推进通亦协同发展
     
      构建通州与亦庄经济开发区常态化沟通机制,以亦庄经济开发区为主导,做强做大台马科技板块,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争取两区产业扶持政策互惠互利。加强西集网络安全产业园及周边乡镇集体产业与台马板块的协同发展,降低高精尖产业入区土地成本。将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配套、研发中试、加工制造等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意愿统筹落入集体产业用地,相互补充、紧密联动,形成上下游两区协同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依托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围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工业设计等相关领域,为亦庄经济开发区产业链做好延伸配套,实现两区整体协同、合力共赢。
     
      全面构建商务服务产业。依托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瞄准高端商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持续承接引进央企二三级总部、优质市属国企、创新型民营企业总部、跨国企业总部。推进特色楼宇建设,打造一批亿元楼宇。做强设计主业,汇聚高端设计人才,打造设计品牌活动。引入各类专业服务企业,打造智库经济新集群,建设人力资源新高地,建设2-3个高水准、国际化的副中心“智库大街”。强化配套,激发商业服务活力,构建三级城市商业体系,大力发展中高端零售业,打造高品质活力街区。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城市设计、智库经济为支柱,城市服务、科技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现代商务服务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以环球度假区为引擎,打造“文旅+”全产业链体系,依托大运河深度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发展张家湾、宋庄、台湖等小镇特色文旅功能,发展高品质文化和创意产业,不断做强副中心文旅品牌。加快环球度假区北部地块高质量开发,新建一批优质文旅产业项目。加强文旅休闲、文化创意、文旅科技融合发展,提升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构筑“一带两核三镇多点”消费版图。突出大运河文化带的品牌效应和串联作用,发挥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培育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消费特色,布局若干消费功能节点,健全商业配套设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
     
      (二)完善重点功能区生产生活配套,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对十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并形成项目清单,充分挖掘存量土地资源,多途径开发建设家园中心、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等,提升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便利性、宜居性和多样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功能区运营管理的高效协同和服务的便捷整合。加快建设会议会展、人才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配套设施,完善行政办公、医疗设施、文化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强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探索建立“人才一卡通”服务机制,加强为优质企业协调人才落户、毕业生进京相关工作力度,加大为优质企业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支持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协调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做好服务保障。探索建立“落地即享待遇,个性化精准服务,全链条优先,全周期帮办”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机制。关注人才交通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公交线网、扩展班车线路等方式营造更加便捷的出行环境,探索途径解决优质企业和人才的车辆需求。为人才子女、父母等做好服务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积累的重要经验
     
      (一)以承接疏解、错位发展为原则确立区域功能定位
     
      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显著提升了首都功能服务保障能力,初步呈现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与河北雄安新区各有分工、互为促进的空间格局。
     
      (二)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手段提升区域管理能力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相伴相生。在市级层面,根据副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成立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统筹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管理。在国家层面,争取国家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试验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创新政策,推动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项目先行先试。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推动下,副中心区域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包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可利用的产业空间10.87平方公里。通州组团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重点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城市科技、文化设计、专业服务等领域,探索改革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深化京津冀协同示范。
     
      (三)以长周期和大区域视角培育经济发展动能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时代以来,北京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副中心建设。一方面,立足千年大计,推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效益高、成长性好的经济形态加快发展,为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把握京津冀区域枢纽的区位特征,主动开展与北三县、雄安新区的对接合作,构建服务于京津冀乃至更广大区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四)从根植性与内生性维度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产业发展呈现根植性、内生性、集群化等特征。副中心建设瞄准问题的根源,采用标本兼治的方式培育产业生态。一是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企迁至副中心。在行政力量牵引下,推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加快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将市级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转化为本地发展的引擎。三是积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环境,将宜居环境建设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赵继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