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共绘网络强国蓝图

                            
    0

    时间:2023-05-12  来源:新华网


  •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融合应用,不仅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也在重塑生产关系与社会治理方式。从智能终端到移动支付,从电商直播到虚拟现实,从人脸识别到语音助手,从智慧城市到普惠服务,数字化正在以不可逆的态势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谋划蓝图。
     
      一、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4·19”重要讲话
     
      (一)网信事业造福人民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并将迎来智能革命的新时代。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总体上说,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也应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正在从物理空间转向信息空间,谁在信息科技及其融合应用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和其他前沿信息通信技术在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一言以蔽之,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现在,互联网及其他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互联网的萌芽期。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联入了国际互联网。2000年前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行业经历了2—3年的发展低潮。第二个阶段,桌面互联网的成长期。2003—2012年间,互联网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有线网络不断提速,数字终端百花齐放,门户网站争相斗艳,新模式、新业态相继涌现。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年增长30%,网民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第三个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成长期。2013年以后,随着4G网络加快覆盖,面向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广大民众的家庭生活、教育学习和休闲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应用在生产端也在进行深度扩张,数字内容价值日益体现,数据要素潜能逐步释放。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加速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工业互联网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并不断向安全生产、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等领域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015年,李克强同志提出提速降费的要求。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推进这项工作,“网络提速降费”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光纤用户占比从34%提升至93%,4G用户占比从7.6%提升至8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平均资费更是双双下降超过95%,各项举措每年惠及用户10亿人次以上。
     
      数字消费活力全面释放,数字文化下沉趋势凸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8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数字文化消费不仅成为大众信息消费的主流形态,也深刻影响年轻一代社交与生活方式。用户偏好和数字产品增速都表明,相比图文类数字内容产品,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富媒体数字文化产品在全国三线到五线城市各个细分市场中的占比都居于首位,数字文化消费活力成为地方数字人文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正应用到文化创意生产、分发和消费的诸多环节,“以科技赋能人文,以人文点亮科技”,数字文创繁荣的新篇章已然开启。
     
      近年来,受益于数字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红利,中国数字经济的增速较快,数字经济的体量居于全球前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测算的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其中,美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为15.3万亿美元;中国位居第二,规模为7.1万亿美元。在占比方面,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位列全球前三位,占比均超过65%。新加坡、中国、芬兰、墨西哥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介于30%—45%之间。可见,未来中国数字经济还有巨大潜力。从最近几年的产业政策及资本市场的导向看,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经济相关的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和企业应用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22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比上年增长11.8%。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乡村智慧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全国110个县(市、区)试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取得显著进展,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型服务模式,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示范区蓬勃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网络扶智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新阶段。
     
      我国网信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提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从技术支撑的政务管理转向技术赋能的服务治理。这一转变呈现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从科层式有距离感的分级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整体无缝服务转变。传统政府结构下,无论是横向的部门设置,还是纵向的层级设置,物理上多处于分散状态,且存在流程冗长等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以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提升服务为目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依托,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的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方面,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数字政务发展呈现出“入口上移、服务下沉”的发展态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
     
      二是从相对封闭、不透明的政府管理走向开放、更为科学的政务治理。受各种条件制约,传统的政府管理活动决策流程透明度低,政务信息不开放,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暗箱操作的情况。随着政务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完成,信息公开、数据开放等制度的建立让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大提升,有利于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政务信息,加快形成民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是政务运行由传统的手工作业转为智能处理。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日常运作以手工作业为主,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开发在线智能客服,拓展政务服务信息交互渠道,应用流程机器人技术加快智能化处理水平,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效能,开展舆情大数据监测,洞察民情社情,提高政务服务决策质量等都已对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的早期发展更多展现其技术工具的属性,随着向千行百业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也越来越突显其经济属性和思想文化属性。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嵌入经济社会的一种文化基因,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使人类思想文化进入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新阶段。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在全球互联网思想舆论领域,西方依靠话语权优势对外进行价值观输出,“网络自由”“网络中立”等符合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益要求的互联网舆论走向全球并产生重要影响,而体现中国理念、中国主张的互联网理论有待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规则,进而转化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公正合理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制度性权力。
     
      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要提升各级政府的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国互联网治理迈上新台阶,取得不少新成就。一是主旋律、正能量在网络空间更加昂扬。我们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有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二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我们出台《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到2022年,针对饭圈乱象、互联网账户乱象、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开展了30多项专项整治,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创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三是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家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百余部。组建网络执法与监督局,持续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022年上半年,累计依法约谈网站平台3491家,罚款处罚283家,暂停功能或更新419家,下架移动应用程序177款,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超过12000家。
     
      四是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深化拓展。我们连续8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推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和行动倡议等。
     
      (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信领域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互联网的技术属性看,网络强国的建设与网络信息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挂钩。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互联网核心技术比作我们最大的“命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心技术作出界定:“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技术有通用目的和专用目的之分。不少学者指出,基础通用性技术具有广泛适用和创新互补的特点。广泛适用是指这类技术能够渗透应用在各行各业,促进各类企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创新互补是指这类技术能与所在行业的特定专有技术互为补充,通过组合创新赋能,产生出众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工业时代的机械、电气技术,就具有通用技术的上述特征。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是技术落后国家在赶超道路上通过创新思路“换道超车”,实现“以己之所长,克对手之所短”的一种方式。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具有引领时代,助力生产力飞跃的重要特征,需要未雨绸缪,提早布局。
     
      从核心技术来看,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操作系统、芯片制造等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居于垄断地位,技术上“缺芯少魂”是我们的最大短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发展,在高性能计算、量子通信、5G等领域相继取得突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上“技不如人”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解决。从信息资源看,虽然我国互联网上每天有百亿级的信息产生,但全球互联网核心信息资源和关键基础资源被美国掌握,中文语言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上占比不到5%。我国人均国际干线带宽还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对数据资源的采集、存储、保护、利用能力有待提升。从数字经济看,我国企业过于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但产业互联网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难、行业巨头垄断导致中小创新型企业难以生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需要看到的是,突破核心技术是我国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数据显示,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5G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高,国产操作系统性能大幅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形成更多非对称竞争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落实好“揭榜挂帅”等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当前,各级政府也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加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力度。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建设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数字技术成果转化,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四)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
     
      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要求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需要整体统筹,不能割裂考虑;网络安全需要动态防护,不能静态应对;网络安全需要共同担责,不能孤立分置。二是加快构建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技术的安全防护。三是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四是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
     
      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取得一系列成就。一是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机制体制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县级网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22年9月,发布340余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和通报工作机制,与各地区、各部门、有关中央企业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汇集信息、监测预警、通报风险、响应处置,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工作体系。
     
      二是网络安全防护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持续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受理网民举报、开展技术检测、发布问题通告、进行督促整改等方式,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连续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净网”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黑客攻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盗版等网络犯罪,不断压缩涉网犯罪活动空间,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有效维护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三是网络安全产业与技术稳步提升。网络安全政策更加透明公开,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市场准入隐性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营商环境的市场化便利化大幅提高。网络安全产业园和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总体来看,网络安全产品体系日益完备,产业活力日益增强。
     
      四是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不断加强。自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广泛开展网络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公园“七进”等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形成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增强互联网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互联网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既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广大互联网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印证。要增强互联网企业使命感、责任感,共同促进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企业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和各级政府支持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其次,互联网企业要承担并履行好企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
     
      一是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第一线,处在掌握民众需要第一线,市场感觉敏锐,创新需求敏感,创新愿望强烈。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和把握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另外,针对互联网市场以往存在的恶性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情况,要规范市场秩序,鼓励进行良性竞争。这既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又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更好服务百姓。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
     
      二是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审批制度、融资制度、专利制度等改革,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施行优质优价政府采购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在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
     
      三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尤其是互联网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平台属性,更容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六)提供人才支撑
     
      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
     
      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建设取得不少成效。一是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成效显著。全国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11所高校入选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高校,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网络安全人才一体化培养。截至2022年9月,国内有6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学院,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每年网络安全专业毕业生超2万人。
     
      二是建成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2016年在武汉成立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展示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网安基地一期基础设施、中金武汉超算(数据)中心、启迪网安科技孵化园等项目陆续开工。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入驻师生达2000余人。全国前50强网络安全企业已全部落户,形成网络安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服务三大产业板块,校企合作科研创新成效明显,已合作开展科研项目100余项。
     
      三是多措并举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第一,设立网络安全专项基金,开展网络安全优秀教材、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奖励各类网络安全优秀人才近千人。第二,在网络安全领域设置网络信息安全等近10个中职相关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十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信息安全与管理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全国高职院校开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布点数达3600余个。第三,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网络安全相关专业“少年班”“特长班”,启动“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支持培养非学历教育网络安全人才。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一)国家网络治理的“五观”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4·19”重要讲话,聚焦中国网信事业的未来发展,蕴含着国家网络治理的“五观”:执政观、治理观、发展观、安全观和责任观。
     
      1.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网络执政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2.服务人民、贴近百姓的网络治理观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3.人才优先、技术驱动的网络发展观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
     
      4.攻防兼备、网信兼顾的网络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5.开拓创新、包容天下的网络责任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互联网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和把握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五个明确”
     
      结合国家网络治理的“五观”,习近平总书记“4·19”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五个明确”的丰富内涵。
     
      1.明确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建设网络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和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步的战略目标我们已经顺利达成,并超过预期。第二步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整体来看,我们有信心顺利完成这一步目标。网络覆盖正在从省市向县乡进一步推进,到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总量有望突破290万个。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强国建设力度,巩固已有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3.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我国网信事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具有前瞻性的产业,要以创新推动发展。
     
      第二,坚持依法治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推动各项业务创新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行进。
     
      第三,坚持保障安全。安全在网信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某种程度上看,安全相当于“1”,其他成就相当于“0”,没有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0”也毫无意义。
     
      第四,坚持兴利除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兴利除弊,才能让技术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五,坚持造福人民。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满意是网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考量标准。
     
      4.明确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
     
      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四项原则,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强调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携手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5.明确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要把握好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要同步推进,不能偏于某一方。
     
      第二,要把握好自由和秩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互联网要反映民意;另一方面,不能允许国家重点关注的非法言论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各级网信管理人员要做好把控。
     
      第三,要把握好开放和自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使全世界的科技创新思想为我所用。
     
      第四,要把握好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各级网信管理部门既要管理好网络,也要服务好网民。
     
      三、展望网络强国建设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回溯历史,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与科技变革息息相关,从农业中国到工业中国,再到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数据和信息在产业转型、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全球正在加速进入以万物互联、泛在智能为特征的新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数字化发展的浪潮。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都制定了国家数字发展战略。发达经济体当中,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支持和鼓励数字经济发展。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指南针:欧洲数字十年之路》计划,提出要构筑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社会。在发展中经济体里,印度在2015年推出“数字印度”计划;巴西在2016年颁布《国家科技创新战略(2016—2019年)》,将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列为优先发展的十一个领域之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数字化大国,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加快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影响深远,还会影响全球数字化发展格局和人类演进历程。
     
      首先,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数字经济的同时也在重塑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形态。传统社会加快向以网络化、扁平化、数字化、高效化、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社会结构转型,公共治理也向着全域感知、全数汇聚、全景融合的社会自治体系转变。同时,数字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与安全利益博弈的重要领域,大国间的数字竞争将重塑国际竞争规则和秩序。中国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将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行经验借鉴。我们要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在网络安全、数字化标准,以及数据主权等领域的数字治理议程制定,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等核心议题达成全球共识。
     
      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清晰可见。数据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平台成为打造经济畅通的新形态,共享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为释放数据潜能,增加数据价值,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是未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落地的必要条件。随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数字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在城乡、产业间的分布将更趋均衡,数字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技术、量子技术等,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完善,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共建、共享、共创、共得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次,智慧城乡建设共塑美丽中国新形象,普惠服务构筑全民智慧新生活。未来,社会数字化率将不断攀升,数字技术将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数字乡村建设也将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实施落地的重要抓手。展望未来,智慧村镇可能会彻底改变中国广大农村的面貌。
     
      最后,数字化治理将成为政务转型的新抓手,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使数据隐私的保护和公共自治体系不断健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各级政府结构将持续优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会有新的突破,政务服务效能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各级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数据的支持,要处理好公共安全合理利用与数据隐私严格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相关立法和执法的健全将为数字领域的公共治理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推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建设工程,既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前瞻指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久久为功。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将会有序推进。
     
    (吴俊: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