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树: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0

    时间:2023-05-09  来源:新华网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化”是指使事物具有前面名词所具有的属性,比如国家现代化就是成为现代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跟上时代步伐。这种名词和动词的统一还表明,现代化、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随时随地”,指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思想武器。从空间来看,思想应该有中国元素,紧扣中国具体国情才能解决中国问题;从时间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当代化、时代化,也就是思想要符合时代旋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要求。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崭新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在中国落地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后者也为前者的开花结果提供思想滋养。
     
      第三,紧跟时代化步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经济发展、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讲清了经典作家那时没有发生的现象、并不突出的矛盾、没有讲过或没来得及充分阐释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滋养,沐浴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以“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鲜亮底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的变化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原则,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之一。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动力源泉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的是发展的国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新发展理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同新发展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因此,要实现具有五大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就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规模巨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与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口规模巨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发展、建设的中心。也就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新发展理念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新发展理念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我们可以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回答为什么要创新发展、为什么能够促进创新发展的问题。
     
      第一,创新的必要性。从劳动者来讲,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在劳动生产力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生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创新。从劳动资料如工具、科学技术来看,我们的技术发展从引进、消化、模仿的模式发展到现在要迈上技术的新台阶,也就迫切需要创新,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从劳动对象来看,我们的资源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承载力的极限,也就迫切需要绿色创新。
     
      第二,创新的可能性。从劳动资料来看,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是一种“人口友好”型的技术,也就是人口规模越大,相对成本越小,也就能够发展得越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以劳动对象来看,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也是“人口友好”型的,也就是人口规模越大,我们越能发现更多数据的规律,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的发展。从劳动者来看,人口规模越大,创造力也就越大。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攻克科技创新的难点。现在,我们讲新型举国体制,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我们的市场规模也是巨大的。丰富的市场场景,也代表我们的创新是以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基础的,既有根据需求产生的创新,又有创新带来的新需求。总而言之,人口规模越巨大,我们的事业越伟大,就越需要开拓创新。
     
      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或者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涉及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更要进行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也就是需要突破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就是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共享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分配的基本原理可知,生产是决定分配的,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改革开放使生产力有了发展,才有可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此外,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与劳动者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前,我们说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已经做到了,现在是到先富带后富的阶段了。
     
      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本质上体现的是分配与生产的关系,目的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彼此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社会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保持“质”的匹配性和“量”的适应性。协调发展是一种多目标发展。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比例性、匹配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也就必须将协调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创造之间。
     
      就如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劳动时间必须按比例分配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以及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说:“我们有什么保证来使每种产品都以其必需的数量生产而不是生产过多;有什么保证来让我们不至于一方面缺乏谷物和肉类,另一方面却渍在甜菜糖堆里,或者因为过量供应的马铃薯酒而醉醺醺,我们也不致一面裸着身体没有裤子穿,同时却被滚滚而来的无数裤子纽扣所淹没。”
     
      协调发展,主要讲的是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布局等内容,比如区域的协调规划等。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我们知道,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工具和创造力,还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依托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节能减排,既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中国梦包括绿水青山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理念也是从“只想金山银山,忘了绿水青山”,发展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发展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来的。我们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关于这一问题,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概括。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则是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开放发展
     
      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封闭的发展,也不是单行道。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贯彻开放发展的理念,通过开放与合作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进而超越西方的传统现代化模式。
     
      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另辟蹊径,为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思考和中国智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内需体系越完整,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和要素的引力场,越能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而国际循环则提升了国内大循环的效率水平。因此,我们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没有称霸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追寻的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构建的是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同世界。
     
      总而言之,新发展理念以辩证思维审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王大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