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华:全面把握“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0

    时间:2023-05-04  来源:新华网


  •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余年历史,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如今又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再次发出动员令,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正因“三个务必”既有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定继承,又是基于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磅礴力量与坚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我们重申党的初心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要让9600多万名党员从中获得强大原生动力,在坚定初心使命、不负人民的公仆情怀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急先锋”,在工作中要坚定初心使命,在学习思考中体悟党的初心使命,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不负人民的公仆情怀融入到艰苦奋斗精神之中,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一)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思想前提
     
      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思想前提首先是深刻了解、切实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为什么,把自己置身于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去。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人民群众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红军时期,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敌后堡垒;抗战时期,人民群众是抵抗日本侵略的“血肉长城”;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用“青砖铁瓦”筑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奋斗赞歌是人民群众共同谱出来的;新时代的恢弘画卷是人民群众共同绘就的。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追根溯源,人民群众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会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明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职责。党员干部要把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心就在哪里,群众的期盼在哪里,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保持好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始终把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头等大事,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与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艰苦奋斗精神切实贯彻到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之中。二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奋斗目标,要把切实为人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己任。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聚焦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民生、环境等现实问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丰富工作经验,将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与中华民族“民惟邦本”的优秀基因浸透到为人民而艰苦奋斗的事业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与群众根基。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保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倾听人民呼声,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在切实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当历史的巨轮航行至工业革命时代,西方世界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称霸世界的工业强国。然而世界的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却闭目塞听,依旧徜徉在华夏帝国独尊的幻想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决然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呼唤,才能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28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最终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不仅预示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同时也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与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新中国的成立同样预示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独立,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主、为人民建设新社会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这些建设和探索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人民幸福、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深刻地体现于改革开放40多年辉煌的历程中。基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得以极大的改变。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力量得以凝聚并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不可能到成为可能的巨大转变。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高达9.5%,同时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二)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现实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改革开放40年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再起航,党的领导是坚定不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必须是坚定不移的。正如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一样,新时代改革开放同样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现实需求,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基础上的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做到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现实思想指导。
     
      (三)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的实践检验
     
      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是否真正体悟到党的初心使命是需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的。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一个干部能不能在实践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最为急迫性的问题。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将满足群众需求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党一以贯之的工作主线,无论是革命年代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还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物质文化需求,都是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早已将为人民谋利益内化为一种思想与行动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转化,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也在动态发展着,这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注重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抓住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同时兼顾好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满足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发展。
     
      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民的党为人民的庄重誓言。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解决的是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回答“发展为了谁”的根本指向,只有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发展的主体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历史伟业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转折点,把“治理”纳入国家统治之中以取代“管理”,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民主体力量的巨大进步,使人民群众更好、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一切领域之中,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领导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利于更好地释放群众力量、积聚群众智慧,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把群众力量纳入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层面,既是党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所呈现的社会多元化趋势的现实需要,又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理解的不断深化,必须牢牢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扩大群众发挥主体地位的广度与深度。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指向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是回答“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理论价值。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变化了的现实需求。实践证明,改革开放40年多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依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顶层设计所承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直接地显现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事业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上实现了民生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步进行,个人发展与经济事业的总体发展相互协调,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最直接、最现实的是要抓好民生建设,要积极回应民生事业的多层次和多需求性特点,把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成效放在人民现实需求是否满足上以及满足程度上,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一)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过去的100余年,中国共产党以奋斗铸就辉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力拼搏。
     
      72年前,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革命、建设、改革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既会有胜利,也会有挫折与失败。挫折与失败是坏事,但只要善于总结经验,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胜利是好事,值得高兴和庆贺,但若骄傲了甚至忘乎所以,胜利就会转化为失败。因此,胜利与失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始终坚持就更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同志把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骄奢淫逸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始终具有谦虚谨慎优良作风的政党,必定兴旺发达,必将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值得每一名党员骄傲自豪,但更值得骄傲自豪的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继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依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在成立之初便将艰苦奋斗精神刻在骨血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过程中,使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步踏上了时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飞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党披风戴雨砥砺奋斗中实现的,是在跨越万千座“雪山”、翻过无数片“草地”、征服了多数“娄山关”“腊子口”中得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党员干部要继续在新时代创造更伟大的飞跃,就必须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斗争是艰辛的,斗争又是必经的试炼,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历经或大或小、或轻微或严峻的斗争得来的。不经历斗争,是无法开创历史的;心存幻想,是难以干事创业的。唯有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提升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狭路相逢之时方能披荆斩棘,克敌制胜。
     
      (一)敢于斗争才能干事创业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想干事创业、要想获得百姓夸赞,面对矛盾绝不能患“软骨病”,面对斗争绝不能成“软壳虾”,要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去攻坚克难,勇作敢于斗争的“战士”。
     
      斗争意味着艰辛,敢于斗争就要时刻强化斗争观念。敢于斗争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世间任何的成功、奖赏都是斗争过后的产物,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坐等靠要”的做法是极其天真的、不值得怜悯的,妄想当一个“和事佬”进而平步青云是极其可恨的。干事创业最忌讳的便是“坐等靠要,稳坐钓鱼台”,最深恶痛绝的便是“浑水摸鱼打太极,当老好人”。命运之神绝不会眷顾畏畏缩缩的“和事佬”。没有斗争观念、没有斗争意识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现实无情地打击、一无所得;只会“坐等靠要”、当“太平绅士”的领导干部,有一个算一个,无一例外都会被斗争判处出局、一败涂地。
     
      斗争意味着艰辛,敢于斗争就要时刻磨炼斗争意志。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战斗。在百年的斗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路军阀没有退却过,面对日本侵略者没有退却过,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没有退却过,面对美帝国主义没有退却过……每一个斗争对手都很强大,但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百姓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堵上去,以斗争意志撑下去。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中国共产党人,却依靠不屈的斗争意志顽强地挺了过来并赢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如“亮剑”般的斗争意志是最具威慑力的武器。
     
      斗争意味着艰辛,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精神战斗到最后一刻。革命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也一样。荒漠变成绿洲,塞罕坝由寸草不生变为世外桃源,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与老天爷持续斗争,以惊人的斗争精神终将百万荒漠化为诗意林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得以生动诠释。中国用50多年的斗争向世界证明了“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九天揽月近在咫尺,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00多年以来,中国人心怀梦想、奋勇拼搏,终于实现探月航天梦想。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让世界为之震撼。脱贫攻坚并不是一句空话,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不懈斗争下,消灭绝对贫困的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神州大地上壮丽呈现,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用100年的时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仅可以解决“吃得上”的温饱问题,还正在向“吃得好”问题不断发起冲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武力威胁、军事挑衅、贸易争端等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斗争层出不穷,但是中国不怕斗争,中国不惧斗争,无论敌人多么可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亿万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坚强的斗争意识压制不了,这种顽强的斗争意志磨灭不了,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必将护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迫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复杂,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更需要增强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赓续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斗争精神”优秀基因。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年轻干部一定要克服焦虑、克服胆怯,要始终坚定坚强的斗争意志,以无畏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诠释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气节。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广大年轻干部只要坚定斗争意志,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以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自我改革发展,“打得一拳开”才会“免得百拳来”,新时代的长征路必定会越走越平坦。争做敢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每一个年轻干部都将会在干事创业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绘就崭新篇章。
     
      (二)善于斗争才能克敌制胜
     
      盲目冲动、不懂变通的领导干部不是好干部。斗争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领导干部如果把斗争看为争斗,简单粗暴地处理矛盾,只是用一把子力气想当然地去硬撞,这样的干部绝不是睿智的,斗争的下场往往是极其惨痛的。
     
      要想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是在一次次斗争中实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增强斗争本领,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学会斗争,善于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斗争不可怕,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一次次斗争中成长壮大,正是在一次次斗争过后完成蜕变,绘就出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凝聚出动人心弦的伟大建党精神。可以说,斗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斗争磨砺了中国共产党人。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和平年代的斗争更需要凝聚斗争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年轻干部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的迫切,倘若在斗争本领上缺课、掉队、欠账,党员领导干部将难以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就难以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引领责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斗争,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打赢了朝鲜战争,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建党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断总结斗争经验、增长斗争本领中善于斗争,从而不断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矛盾、各种斗争的过程中绝不是“一手招永不变”“一根筋通到底”“一条路走到黑”,绝不会在斗争的世界里有勇无谋、不知变通地横冲直撞,而是将“硬功夫”与“软功夫”相结合,在坚持原则、坚定立场、坚守方向的基础上,凝聚斗争精神、强化斗争本领,积极斗争、善于斗争,从而不断生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密码,谱写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斗争赞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人要慎终如始,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方能乘风破浪,继续开创下一个灿烂的百年辉煌。
     
    (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