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学习贯彻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0

    时间:2023-04-14  来源:未知


  •   一、过去五年我国民生领域取得的成就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在民生领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1%。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基本医保水平稳步提高。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明显攀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加注重稳就业。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做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讲话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我们知道,全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也要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就是说,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还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这方面,北京市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把工作抓在基层,探索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比如,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新的关系网络。
     
      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是浙江省诸暨市的一个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基层的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确立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把支部建在连队上,确立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实际上是强调,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要在源头上下工夫。比如,我们要推进“无讼社区”创建建设,这就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的具体办法。我认为,好社会就是要通过融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邻里关系,让矛盾尽量少发生,即便发生了矛盾,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调节、协商、沟通解决。
     
      另外,针对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谈到民生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比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各种互联网企业非常多,这些平台企业应该更多参与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和开展国际竞争。
     
      我们党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一再强调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伟大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另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表述调整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经常提到民营经济的“56789”,是什么意思?“5”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GDP;“7”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是指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占90%以上。可以看到,民营经济的“分量”如此之重,需要我们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到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
     
      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要在民营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就是说,民营企业要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员工。我们还要重视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比如,华为一年花费千亿搞研发,来解决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卡脖子”问题,这就是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3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所以,我们要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比如,我们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善于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提高共建共用共享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针对军队发展的需要,我国组建了退役军人事务部,担负起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重大责任,承担起了新时代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一系列的责任。新时代,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2023年3月13日,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途径,同时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如何理解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怎么把这个决定性力量发挥出来?这需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这是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同时善于总结基层干部、基层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经验。北京市的“接诉即办”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会议指出,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这就是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实例。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五个重要内涵: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因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在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四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五是解决好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解决好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生工作的新要求,因为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各个社区的情况不一样,各个街道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某个老旧小区存在老年人口多、设施陈旧、管线改造难、活动空间小等问题,但是在另外一个小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就不是这些。这就要求我们贴近实际来解决不同社区、不同基层单位急难愁盼问题。之所以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让现代化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确立了坚持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战略。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提升我国的国家安全能力与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的十个建议
     
      2023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这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方面建议:第一,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水平已经历史性地达到了65.2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那么,我国有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这些进入到城市的人就需要面临住房、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解决好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就是关键。也正是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第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时指出,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另外,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这还不包括留学回来的。现在,我们面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许多制造业岗位没人去做,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此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
     
      第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含这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二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这就是说,我们的高精尖医疗设施,还有医务人员要合理分布。三是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中医药就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要支持中医药发展,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这些年,我们在卫生领域工作的各类技术人员规模也很大,到2022年已经到了1155万。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5348.1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6.5%。另外,我们还逐步加强了全国村级卫生室覆盖率及人员培训,在社区卫生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第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02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9064亿人,占总人口的13.5%。所以,我们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比如,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等。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达1.45亿。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我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科学应对老龄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
     
      2023年3月,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我们已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去研究,包括教育、家庭支持等。
     
      第五,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当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就业,以及各种权益都要得到保护。
     
      第六,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掷地有声的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股暖流,让人倍感温暖。
     
      第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老百姓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有许多是和文化相关的。比如,有些人节假日会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汲取知识;孩子们会到各种活动中心进行活动;还有喜爱旅游的人群,会选择旅游景点去游玩。所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的共同富裕。
     
      第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要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
     
      第九,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经过各方面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但也要清醒看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重点抓好压责任、抓整治、重服务、强基础工作。
     
      第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安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着力构建大安全格局,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蒙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党领导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成就。
     
      四、李强总理答记者问: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强总理指出,“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政府要有所为,为在哪?为在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出发,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李强总理强调,“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就是要求我们深入群众去研究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
     
      关于就业问题,李强总理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因为只有发展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和社会保障。
     
      李强总理还指出,“我们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我们知道,就业问题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各级政府要把职业介绍、就业信息、技能培训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向劳动者提供。特别是当前面对就业下行压力,更要加大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另外,我们还要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这就要我们更加支持民营企业,支持平台经济,同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这对于就业来讲确实是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好事。这么多年轻人走上新的岗位,一定会为我们这个社会注入蓬勃的朝气和新的活力。
     
      我觉得劳动和奋斗在当前尤其要向年轻人讲清楚、说清楚。年轻人要通过劳动致富,通过劳动来实现发展。年轻人要有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只有在奋斗中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李强总理还指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对于人口负增长问题,当前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李强总理指出,“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因为,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李强总理还指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这说明,我们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在劳动力市场里。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