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0

    时间:2023-04-04  来源:新华网


  •   一、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时代,进步和落后同在,成就与短板并存。从我国的科技发展势头来看,我们的“并跑”和“领跑”的项目在不断增多,越来越多“跟跑”的科技领域在大踏步向前。所以,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重点和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在重点和前沿领域有不少重大突破,例如一系列“国之重器”:中国空间站、天眼FAST、高速磁悬浮列车、大直径盾构机等。在一些原创性的领域,我们也取得了突破,例如CO₂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还有发现玉米和水稻关键增产基因等,这些都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同时,我们在一些新兴产业也进入了世界前列,比如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等。
     
      (三)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未来还会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创造新高,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更加澎湃、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有力保障。
     
      (四)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我国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融合创新示范区,更要成为探索科技现代化的试验田。同时,我国也有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比如武汉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后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此外,我国还有区域级国家创新中心。所以,我国将逐步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的“科技创新版图”。
     
      二、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教育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内容安排上,这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有所不同,它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了同一个部分去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过去党代会的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
     
      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关联、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深刻经验总结,也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深远考量和战略部署。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到200美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1.27万美元左右,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取得如此大成就,可谓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很多领域已进入“无人区”,所以就需要自己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只有不断增强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这个过程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人才引领驱动的基础上,人才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战略价值前所未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民族复兴基石。
     
      三、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重点民生、热点民生,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强国必先强教。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摇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都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并指出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
     
      (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五)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科学技术是时代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原则。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科技交流始终走在前列。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人类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六)弘扬创新文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
     
      首先,我们需要弘扬创新文化,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与创新氛围,培育追求真理、自由探索、个性张扬、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摒弃有悖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做法。其次,我们还要改革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改变鼓励科研人员追求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忙于项目立项、关注成果奖项等有悖于科技创新本质与价值的做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