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0

    时间:2023-04-03  来源:新华网


  •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鲜明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政治任务”,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重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其中就包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2022年10月25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述,要全面学习掌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三个全面”:第一,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第二,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第三,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在全面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也才能更加坚决地防范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思维方式。
     
      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
     
      (一)什么是现代化
     
      在对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上,从研究逻辑来看,有五个维度。第一,经济学维度,主要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界定现代化。第二,知识与技术维度,主要从知识增长角度解释现代化的起源、动力。第三,社会学维度,主要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理解现代化。第四,政治学维度,主要从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阐释现代化。第五,心理学和行为学维度,因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其根本目标。
     
      所谓现代化,是指16世纪以来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从时间看,现代化发端于16世纪,但实质性展开于18世纪工业化开始,基本标志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现代化对未来是开放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时期都属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空间看,现代化起源于西方,经过几次浪潮,逐步扩展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是世界现代化的显著现象。从总体特征看,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社会诸领域以及人自身的变化。这是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在经济层面,现代化表现为工业化、市场化;第二,在政治层面,现代化表现为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制;第三,在文化层面,现代化表现为世俗化、商业化、大众文化;第四,在社会层面,现代化表现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社会;第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现代化表现为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第六,在人的行为层面,现代化表现为进取性、平等性和个人价值。
     
      概括起来,认识现代化至少要把握三个方面问题。其一,对现代化的本质、基本特征、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作出正确认识。现代化理论是立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要充分理解现代化的内涵。其二,对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道路、模式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其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矛盾、风险挑战等作出深入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的落后状况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源自中华民族对改变自身历史命运和历史境遇的追求。这也决定了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从历史看,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改良图强”,再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方案……都毫无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多个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挽救和扭转当时的颓势。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这些探索本质上还停留在对西方现代化的形式化模仿层面,未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现实,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有建设三峡大坝……在当时看来,梦想的实现似乎遥不可及。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主体性身份的历史性重塑,重新获得和占有自己的主体性,也激活和唤醒了中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是牢固树立人民中心地位、坚守人民价值立场的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装、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理论自信的政党。实践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才相继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历史胜利,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我们党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对此进行了丰富。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是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关乎前途、关乎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从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可能性中被开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最初从西方率先展开,并肇始于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现代化由于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必然产生各种社会危机,从而使其被更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代替。在马克思的设想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后发展起来的,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按照理论形态发展的。那么,社会主义如何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使它的优越性得到体现?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回答并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赓续和创新发展中走出来的,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风云激荡和跌宕起伏中走出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的筚路蓝缕和艰苦奋斗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艰辛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从新时代10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性变革中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建立,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获得了根本性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和富有活力的体制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使其完全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体体现出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民主体性,不同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我们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变革了物质主义膨胀和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逻辑。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理念,摆脱了矛盾冲突和扩张对抗的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逻辑。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克服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的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
     
      (三)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人的价值;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强调了共同富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相协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强调了和平发展。这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当然,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和重大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还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报告在对前景的展望中也始终保持清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一)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心连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解剖自己。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也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这是顶层设计需要把握的内容。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第二,战略与策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战略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新时代,我们更要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重大关系。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这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第三,守正与创新。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我们还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第四,效率与公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五,活力与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进一步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力量。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
     
      第六,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以上六个重大关系,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我们要把握好这些重大原则和重大关系,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反复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妥协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妥协谋发展则发展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抓落实,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我们确定的施工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要共同奋斗、共同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