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0

    时间:2023-03-15  来源:新华网


  •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一、“治未病”的三个要素
     
      健康是生命之基,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不仅仅是能够治好病的医生,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中医“治未病”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十分丰富,并且与当今医学所表达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
     
      2017年6月28日,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正式启动。目前,通过“体医结合”,将传统训练方式与防治疾病结合起来的模式已经深入街道乡村,因此很多网友对“治未病”并不陌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渴了才想起来打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就告诉我们,要保证身体健康,就要注重“治未病”,也就是在预防上下功夫。
     
      中医“治未病”包含三个要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第一,未病先防。有些患者到医院看病,就说自己的睡眠不好、饮食不好,经常感到身体乏力,但是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希望医生能给自己做些调理。这些患者是有未病先防意识的。未病先防,也就是在发病之前防止疾病,要充分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运动,加强运动也是为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就是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避免一些致病因素的侵害。我们倡导什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就是说,工作虽然忙,但也要合理分配时间,生活要有规律。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要遵照养生的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要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第二,既病防变。也就是说,生病以后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疾病加重。有的患者在患病初期是有感觉的,但他们不积极治疗,慢慢就把病“养”大了。疾病传变,往往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古人曾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举个例子,当我们着急、生气,或者碰到不随人意的事情时,经常会说“我生了一口气,吃不下、睡不着”。再比如,有的患者会说“因为生气感觉心口闷得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意识到,这就是见肝之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肝郁气滞。那么,肝郁气滞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呢?我们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肝属木,脾属土。肝就像一棵树,它的根要深深扎在土壤里,脾属土,土有营养,树才能长得茂盛;如果树根暴裂,使得土也暴裂开来,那么这就影响到脾的功能了。也就是说,如果肝郁气滞不加以调整,就会造成肝火上炎,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临床上如果出现肝郁气滞,首先要考虑健脾,补益脾胃,也就是把脾土丰厚起来,让它覆盖在树根上,使得肝木暴亢现象消失。既病防变,还有一个方面要注意,就是有了病变要早治疗。
     
      第三,愈后防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出院后,家人会换着花样地做饭,但有时病人却吃不下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手术后的病人或者大病后的患者,其脾胃功能较弱,那么这些患者的进补就一定要听医生的,要看他处于什么状态,比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补益要循序渐进,补什么、怎么补非常重要。比如,有的病人长期卧床,代谢就比较缓慢,如果一味地补,就会给脾胃增加负担。有些病人出院以后饮食不佳,就不宜大量进补,要先吃些清淡的,当他的脾胃功能逐渐强起来,再进补多一些,这样病人就慢慢恢复起来了。再有,患者病愈或病情稳定后,躯体上的症状虽然消失或者减轻,但体内的脏腑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如中医所讲的“余邪未尽”,此时如果给脏腑增加负担,病就容易复发,因此当我们发现疾病有反复的苗头时,就要马上去医院。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复诊,复诊就是为了看看患者在治疗以后身体机能是不是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那么,“治未病”有什么意义呢?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也逐渐增多。医学发展趋势已经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表明当今的医学已经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的转变,也为“治未病”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广阔基础。
     
      二、中医养生理念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养生。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养生,也就是颐养生命的意思。中医传统的养生保健,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状态,从而避免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包括:天人合一的养生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身心合一的健康观。
     
      第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天地之气与人体是相互贯通的。中医讲,天气地气,乃阴阳之气。天地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中医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要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中医注重阴阳平衡,并认为其非常重要。中医认为,“阳”是能量,是人体功能外在的表现形式;“阴”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怎样区分阴阳?中医认为,凡是向上的、向外的、活动的、热的等,都归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寒冷的、静止的等,都归属于阴。再比如,背为阳、腹为阴。古人认为,人们在田里弯腰劳作时,背部是朝着太阳的,即背为阳;腹部是面向地面的,即腹为阴。中医认为,如果人的阴阳平衡失调,就会造成阳盛阴衰或者阴盛阳衰,这就容易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衡,因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养生更强调阴阳平衡。药物的使用也要讲阴阳平衡。在临床上,西洋参是用来补阳补气的,同时它还有滋阴的作用;党参虽然也是补气的,但它同时也具有温补作用,用多了会有燥热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用西洋参还是党参,都要听从大夫的建议,不能随意使用。此外,在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阴阳平衡,不能单纯只用一种药,这样补益太过也会造成身体不适。
     
      第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中医养生不仅重视形体的保养,更重要的是重视心灵的修养和锻炼,要增强自身涵养,遇事不要过于着急。烦躁出汗、睡不着觉等都是临床表现,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很多。举个例子,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面神经麻痹造成的,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从中医来看,医生就要分析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面神经麻痹,是遇到着急上火的事情了,还是工作太忙了,要判断是什么证候,既要有整体调整,也要进行局部治疗。在治疗疾病时,要从身和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养生也要注意身心合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养生应注意什么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养生要注意下面六个方面。
     
      (一)顺四时
     
      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颐养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阳气比较旺盛。春应肝,肝像树木一样要调达。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春季要平和,让肝气调达。肝脉在春季比较旺盛,这时人就容易急躁,高血压病人血压也容易升高,因此在春季我们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尽量平和,这样肝气就容易调达顺畅。夏季养生要先养心。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慢性病的患者,在夏季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在夏秋之间,还有长夏,长夏是湿热最盛的季节。在长夏这个季节,一定要注重养护脾胃,尤其是脾。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伤及脾胃。秋应肺,中医讲“肺为娇脏”,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干扰,因此秋季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肺脏。秋季比较燥,肺脏易受寒冷之气和燥邪的影响,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此,秋季保健重在养肺。冬应肾,肾是先天之本。养肾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护我们的先天之本。我们强调要顺四时,就是因为我们所有的脏腑功能的运转都和四季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也就是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机体。
     
      (二)节饮食
     
      民以食为天,中医养生提倡饮食有节。饮食的吸收和运化,贵在脾胃健运。如果脾胃健运,我们的器官就能够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中医养生非常重视脾,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是饮食过量,暴饮暴食,不加以节制,就会损伤脾胃。节饮食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脾胃。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挑食偏食等都是于养生极为不利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我们要以五谷为养的养生理念,努力做到饮食有节。同时,一日三餐要按时、按量、按质,这样人们才能有精神、有精力,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三)调情志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调情志。如果出现情志异常,就可能使人的情绪失控、气血逆乱、气机失调,就容易百病丛生。因此,古人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我们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事情,没有任何不良情绪的影响,气机就顺畅,一切都很正常,疾病又从何而来?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但如果某种情绪过度,就会出现反常,就容易引发疾病。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情志的调整、情绪的稳定非常重要。
     
      (四)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强壮。名医华佗就倡导人们锻炼身体,防止疾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强调,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养生是要适度进行锻炼,不能无度。
     
      (五)慎起居
     
      《黄帝内经》记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就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讲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讲,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春三月和夏三月,之所以要夜卧早起,一方面是因为白天劳作的时间多,另一方面是因为由春到夏,气温不断攀升,阳气渐进阴气渐退,早起劳作正好符合整个气机生长的规律。秋天阳气收敛,阴气渐盛,这时人要早睡以避免被渐盛的阴气侵扰。冬天太阳落得早,所以就要睡得早,早晨太阳升起得晚,所以要起得晚。
     
      (六)服药饵
     
      人生在世,禀赋各异。服药饵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服药饵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顾护先天和后天。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气充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就旺盛,衰老的速度就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一定要养护好脾胃。
     
      第二,着眼于补虚泻实。阳虚补阳,阴虚补阴,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举个例子,有的病人在做完手术以后,想吃点阿胶补血,当然阿胶确实是滋阴养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补益过程中不可以无度,具体怎么吃、吃多少都要听医生的意见。
     
      第三,调和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把阴阳平衡调整到最切合的平衡点是最好的,在辨识体质的前提下服药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随意补,如果补的不正确反而会引起疾病。
     
      总之,中医养生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经络养生等丰富的养生文化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保健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真正体现出健康和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预防疾病。要让所有人都能有更高质量、更充满活力、更有意义的生命。
     
    (朱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主任医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