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晔: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

                            
    0

    时间:2023-03-14  来源:新华网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本期报告主要围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党的二十大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战略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既体现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又体现了“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来考察,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来推进,放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战略部署,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判断。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上面这段话文字虽然不多,但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关键数据指标,又有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越来越强。
     
      (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未来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协同配合和系统集成。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强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还部署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四项重点任务,从而使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
     
      (一)从我们党对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的演变深化上认清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到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从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突显。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特有的高度的历史主动和历史担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从自立与自强的有机统一上认清时代意义
     
      “自立”强调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自强”强调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增强科技引领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创新,塑造国家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体现了科技创新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能力。自立与自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自立是自强的前提,自强是自立的根基,自立自强体现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
     
      (三)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趋势上认清时代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提升,科技是其中的关键变量。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对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推动。只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才能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的增长引擎,才能支撑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步伐,才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从危与机的相互转化中认清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逆流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仅扰乱了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也给我国带来科技脱钩和产业脱钩的潜在风险。
     
      当前我国发展仍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判断是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可以说,只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就一定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科技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五)从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上认清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要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要实现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要更加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夯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我国科技发展从理念到战略,从规划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第12位,是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增长了1倍,还首次建设了13个应用数学中心,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一)在科学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突出原始创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加强战略性新赛道布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中国首次解析了大麦叶绿体中环式电子传递路径中的关键结构,为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对保障粮食安全、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为期五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巅峰使命2022”珠峰联合科考任务,填补了珠峰海拔8000米以上研究空白,这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时代十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赋能应用的三级跳,截至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有4900多家,占全球比重达24.9%,位列全球第二。中国人工智能专利产出取得了显著发展,从2012年的7968件增长至2021年的80785件,占全球比重70.9%,位列全球第一。
     
      (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产销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战略必争领域历史性突破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
     
      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实施,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有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我们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构建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深海潜水器具备从试水到11000米级全海洋作业能力。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的“深海一号”改变了我国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被动局面。
     
      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连续15年布局研发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目前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3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此外,科技部已经启动了氢能、新能源汽车等20多个碳中和科技重点专项,以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引领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以其为基础的应用,直达人们身边,切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四)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民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从疫情之初7天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到14天内研制成功检测试剂,再到构建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
     
      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直接利用二氧化碳合成人工淀粉,开辟了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的新技术路线,使淀粉生产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五)科技人才规模质量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从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优化,科技人才已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已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人才知识创新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量居于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把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科研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改革优化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引进、激励等机制。对各类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六)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日趋健全。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科技力量宏观统筹和优化配置效能不断提升。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狠抓学风作风建设,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研院所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路线选择、人员绩效评价等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四分之三,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极大释放了创新引擎的动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科技集群和创新高地建设进入国际前列。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集群成为推动各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国际科技合作开辟新图景。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我国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与各国开展创新对话。
     
      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举措
     
      (一)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1.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以战略性任务为统领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效协同攻关机制。重塑科技资源配置格局,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2.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同主体的定位。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系统布局。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抓好国家自创区、高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动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多层次体系化区域创新格局。适度超前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占未来关键领域战略制高点。
     
      (二)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国科技的最短板在基础研究,很多“卡脖子”技术实际就卡在基础上。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凝练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真正从源头和机理上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突破。
     
      2.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关。
     
      3.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聚焦国家需求,建立战略任务决策机制。
     
      4.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入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
     
      5.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构建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拥有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主导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深化改革。提高企业对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参与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2.正向激励。完善推动科技捐赠发展的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
     
      3.反向倒逼。倒逼企业投资研发、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4.完善机制。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才进入企业,鼓励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开展科研工作。
     
      5.加强协同。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6.促进转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支持攻关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攻关成果产业化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市场环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2.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要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壮大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3.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师、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青年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机会,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4.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在重大攻关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制度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1.优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确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3.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4.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5.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作风,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并重。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强基础,创造了有力条件、做好了充分准备,必将助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许晔: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