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北京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建设

                            
    0

    时间:2023-01-06  来源:新华网


  •   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之一,是首都功能建设的重要方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加强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是北京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内容之一,也是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途经北京多个区(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文化遗产丰富,包括河道、湖泊、闸、桥梁、码头、仓储、古建筑等类40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名、传说、风俗等多类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高粱闸、什刹海等10处点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河道、两处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单,分别是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和通惠河通州段,以及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要修订制定法律法规,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别编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要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督促落实,确保《方案》部署的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2021年,北京发布《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了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的推进实施体系。
     
      一、运河在历史上对北京城的影响
     
      运河是沟通地区或水域间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文明都有建设运河的记载。比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这两条运河对途经地区的航运和文化沟通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全长1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建造的伟大工程。
     
      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比如,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现有记载最早的运河。灵渠修建于秦始皇时期,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8年,灵渠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1年,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隋代修建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成为了真正的南北大动脉。
     
      在历史上,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对北京的影响非常大。根据运河在北京地区的建设,可以分两个时期来看:辽以前北方重镇时期和辽以后的国都时期。
     
      北方重镇时期。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前,北京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很早就开始利用河道来转运粮饷物资。比如,东汉时期,已经有借助温榆河运漕粮的史料记载。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巩固后方,先后开凿平虏渠和泉州渠。隋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此渠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
     
      历史上,随着运河的修建,北京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此外,运河的修建对北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也很大。
     
      国都时期。从辽南京城一直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城,北京城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北京形城了四重城垣,宫城、皇城、内城、外城。随着北京城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运河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辽代,泃水和沽水于今宝坻县汇流,向南在宁河附近入海,形成了蓟运河。从宝坻向西有一条运河,时称萧太后河(今北运河),通潞水达通县。
     
      金代为了解决漕运问题,将西山瓮山泊(昆明湖前身)一带的水源南引,与高梁河的上源接通,增加了高梁河的水量。当时利用高梁河水源开凿的运河有两条,一是从高梁河下游的白莲潭(今积水潭)向东,利用坝河河道,一直通向温榆河,然后经温榆河达通州;另一条是由白莲潭向南,开凿高梁河西河至中都北护城河,然后再由北护城河向东至通州。
     
      元大都的城市规模很大,所以对物资的需求也加大。当时郭守敬督建了有名的通惠河漕运工程。
     
      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市规模更大了。明宣德十年改造北京城,皇城东墙东移,通惠河的一段河道被圈入城内,截断了船只进入积水潭的通道。正统年间,大通桥建成,通惠河起点移至东便门外大通桥,遂称大通河。嘉靖六年整修大通河。清代多次疏浚运河河道和护城河,并且扩建了西湖,使漕运水源有了保证。并且清代还对白河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引潮白河入北运河,以保持漕运的通畅。
     
      可以看到,历史上运河的开凿,影响了北京城市的性质,增强巩固了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
     
      运河的建设促进和巩固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建设北京城的物资,很多是借助运河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如有名的金丝楠木,还有苏州的砖,山东临清的砖,也是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除了建城的物资,还有老百姓的生活物资也是通过运河运来的。运河为北京的长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北京的政治稳定。
     
      运河除了以运输漕粮为主,商业货运也十分活跃。这推动了北京作为经济贸易枢纽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职能。
     
      运河的建设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大规模的漕运,吸引了不同民族的河工、船户、水手、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官僚、衙役、军兵、商贾、僧道教众等与北京居民杂居共处,引发了北京运河沿线民众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了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融汇发展。
     
      运河给北京注入的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内涵深厚。北京城内,与运河相关的各类设施(如河道、码头、闸坝及其附属建筑)以及各类古城街区、特色民居、道观庙宇、教堂楼所、地方会馆、皇家园林、官商庭院、名人遗迹等,共同构成了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同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令后人感慨不已,如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文化生态的一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
     
      二、北京运河文化的建设成效
     
      制定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大运河遗产(北京段)保护规划》,确认40处物质文化遗产和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瓮山泊(今昆明湖)、宝塔镇河妖等。其中,通惠河北京老城段(包括什刹海、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是世界遗产点段。
     
      修缮保护部分运河文化遗产。北京市大运河专项调查工作组对大运河北京段遗产进行了梳理,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确认了北京段40处大运河遗产。现在,我们已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的安装工作,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
     
      提升排水泄洪能力,加大运河污水治理和河道保护力度。我们知道,北运河在北京担负着防洪规划“东排、西蓄”中重要的“东排”任务。2013年,通过改建,北运河最大闸榆林庄闸具备了通水能力,大大增强了运河排水泄洪的功能。市水务部门联合环保、城管和属地政府,排查污水来源,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推进了流域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
     
      北京还进一步加大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力度。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使大运河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2016年,北京启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北京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工作,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北京还发挥各类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作用,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文化品牌逐步树立。以上工作让大运河文化带承载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日益彰显。
     
      重点文物腾退和修缮。浮泉遗址维修升级加快推进;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任务完成,重新恢复了四合院的传统规制格局;新八里桥建设顺利竣工;完成了万寿寺周边腾退搬迁,下一步将加强万寿寺保护修缮;加快醇亲王府、庆王府、会贤堂等什刹海周边文物建筑群腾退,系统开展文物修缮。
     
      加快建设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预计于2023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
     
      促进城市功能组织优化。大运河沿线线性廊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大运河作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的“一带”,是城市功能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运河元素,沿大运河布置重要功能节点,大运河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识。
     
      增强民生福祉。现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已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0.9公顷园;萧太后河(朝阳段)实现贯通;萧太后河源头广场重要节点如期完工。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市率先推动北运河通州段游船通航,制定了《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游船通航工作方案》。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立足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深化合作,相继印发有关实施规划,联合组织推出“京津冀运河文化展”,签订《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开展北运河综合治理,积极为游船通航创造条件。2018年,北京市牵头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动,联合大运河沿线7省市举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出台新规划。2019年,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规划和行动计划从2025、2035、2050年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要求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以大运河为轴线,集中以疏解整治促提升,贯通健康休闲绿道,提升部分河段游船航道品质,以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为重点,擦亮沿线的“珍珠”,大尺度布局文化、生态空间,以线串珠、以珠带面,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三、北京运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北京运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缺乏针对性、专门性保护法规。目前关于运河的保护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有些法规较为宏观,对于运河文化带的保护指导性不强。因此亟需根据北京运河遗产廊道的自身特点,专门制定法规,还要根据运河遗产廊道在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文物、文化、水利、景观、产业等领域的保护或者建设需要,系统提出保护性具体条文。
     
      2.缺少健全的管理机制。当前,我们的法制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导致政府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不到位。
     
      3.缺乏系统的协同机制。当前,我们只有建立多元集成的综合运行机制,方能更好保护北京运河沿线、区域的文化遗产和风貌。
     
      北京运河文化建设的对策。我们要加强法制、规划、管理三个层面的观念和意识的协同。北京的运河文化在保护的时候,应该做好组织和执行方面的协同,应该建立协同共享平台。做好奖惩方面的协同。奖惩方面的协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惩罚措施的一致性;二是惩罚力度的提升;三是奖惩到位。
     
      四、遗产廊道建设视角下北京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的相关对策
     
      遗产廊道是多种遗产资源集中的线性景观,环境提升和改善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同时伴有传统建筑的利用、旅游娱乐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北京的运河文化遗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遗产价值难以估量。从有形的遗产角度来说,有通惠河河道、北运河河道、张家湾码头、南新仓等。另外,还有运河上的闸坝、桥梁,如元代修建的通流闸、南溪闸,明清通惠河泄水闸响闸、葫芦头滚水坝等;还有至今保留着的永通桥(八里桥)和张家湾通运桥两座古桥梁。北京市运河段分布了一些重要古建筑,如燃灯佛舍利塔和通州文庙建筑群等。北京市运河沿线曾经出土许多重要的漕运文物,如漕运工具古漕船、铁锚等;漕运物资有修建北京城所用的金丝楠木、临清砖、苏州金砖、花斑石等;商品有瓷器和其他文物。运河沿岸还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如通州八景中的“古塔凌云”“二水汇流”“柳荫龙舟”“长桥映月”等,其中部分景观至今仍依稀可辨。
     
      北京相关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比如,民间文学:燃灯塔的传说、通惠河的传说等;民间音乐舞蹈:有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会、皇木厂竹马会等;饮食文化:通州三宝(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腐乳);节事习俗:通州开漕节、里二泗庙会、端午节运河龙舟赛等;民间信仰:河神信仰、妈祖信仰等;地名文化:禄米仓、海运仓、皇木厂、砖厂、竹木厂、闸桥、二闸、崔家楼、谢家楼、儒林、杨堤、马堤等。
     
      北京的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很广,涉及很多区域,从行政区角度而言,主要包括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等区。
     
      北京运河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至北朝的早期阶段;隋唐至辽代的中期阶段;金元明清的晚期阶段。北京的运河文化随着北京城的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
     
      北京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北京运河文化遗产目前的保护和利用还有一些需要补足的地方。1.水资源污染降低了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近些年,北京加大了水环境整治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对运河文化遗产的认识还需提升。目前我们对古河道、古建筑遗址等认识不够,在这方面需要加强。3.运河文化遗存在整合角度来说还需提高。4.在运河文化遗产的具体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北京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1.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价值,形成运河文化认同。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很重要,我们要挖掘其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甚至还有情感价值。挖掘这些价值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2.针对北京运河文化遗产采取分类保护策略。北京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可分为四大类:运河河道和水源;村镇、社区和街区等聚落和开放区域;运河相关物质遗产,包括闸、桥、码头、仓储设施、城垣和厂遗址、寺庙古塔以及其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运河河道和水源遗产保护为例,主要保护资源包括运河旧河道及其沿线公园或带状区域;运河旧水源区域及其所属公园;运河航道遗址或遗存。
     
      3.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的打造和保护。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划定生态控制线、河湖保护线、绿地系统线,针对重点区域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另外,我们还应进行运河文化带生态修复、增加大运河绿化景观,针对重点河段或区域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水系保护、景观设计。
     
      4.制定出台旅游、文创等经济复兴方案。第一,精心培育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围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制定运河文化带经济复兴方案。调整和完善运河文化带旅游休闲和文化产业功能布局,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开通以水上旅游观光为主的通航线路,同时强化京津冀内在文化联系,完善文化创意、文化展示等功能,发展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彰显京华特色和多元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深入开发运河旅游资源,采取地区之间联动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进行宣传,大力促进运河文化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整合创新。另外,我们还要围绕运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现有的文创产业园区,同时适度建设一些创意产业园区,加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
     
      5.面向公众的休闲和展示。健全北京大运河遗产展示体系,利用城市绿道和文化景观廊道组织运河文化探访路线,梳理、提炼、统一大运河文化符号与文化标识,通过景观营造、意向展示、地面标识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科学再现运河文化的特色。另外,还应广泛收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运河故事,建设运河文化相关遗址公园、博物馆、展览馆,依托大型公共空间策划节日庆典、演唱会等文化展示与表演活动,全方位展示北京运河文化。
     
      6.具体方案和管理方式。根据遗产、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保护与建设需要,综合打造运河文化带线性廊道。制定运河文化带相关的具体法规制度,切实保障文化带的保护与建设。
     
    (朱永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