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十三五”的历史节点意义

                            
    0

    时间:2015-11-24  来源:未知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就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提出了建议,对新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完成了两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历史性的解决了社会的“物质匮乏”问题,近14亿人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一个新台阶,改革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二是经过100多年的沉寂之后,中国正在由人类文明的边缘重新向“文明中心”突进。中国作为巨型国家的“现代性介入”,不仅在重新改写世界已有的利益格局,而且也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这说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在获得世界意义,中国的发展战略从此走出国门而影响世界,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此,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发展阶段,以绘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重点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在新常态下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实现新常态并进而发展、完善、维护新常态,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我认为,纵观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以核心价值、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新常态、四个全面等“关键话语”为重点,基本明晰地勾画出未来五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改革的“中心议题”和发展的基本蓝图。“十三五规划”将全面和具体地反映这些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并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形成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为“小康社会”铺路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制定“十三五规划”总的指导思想。要实现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将是个基础性工程,事关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全局。因此,按照“全面”这一关键词界定“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谋划“小康社会”整体布局,体现“小康社会”价值意蕴,实现“小康社会”治理目标,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理论依据。

           中国目前的基本现实是处于一个重大的“双重转型期”,即“经济结构性转型”和“社会结构性转型”。这种现实境况既对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强化了对改革的风险或问题的“意识”。因此我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平衡的纲领性、战略性、治理性蓝图,既重视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上要重视结构性转型这一特点,做好提质增效、环境发展、服务型经济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上要弥补以往所形成的结构性短板,加大社会公正、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做好“二次分配”,真正实现共享发展、稳定民心、稳中求进。
            已有的“改革部署”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参考。在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改革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改革选择的排序是从体制机制上优先解决阻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合作、秩序、稳定、和谐,建立一个人民满意和幸福的社会。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