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炼:导师的创新精神永存

                            
    0

    时间:2013-11-18  来源:未知


  •      我是于光远老师85年到89年的博士生,按批次讲,我是第二拨博士生,中国那时是刚开始培养研究生,怎么带博士生,还在探索,我们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于老对我们教育培养的方法,我希望我们现在的博士生导师要好好看这本书。于光远怎么带,就是民主、自由,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老师跟学生思想自由交换,让思想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火花,也就是创新,可以说于老整个一生见解都是在创新,我跟他学习生活三年可以举很多的例子。第一,方法是创新的,他写的书把目录搁在一起就是一本书,这样的博士生导师很是独特。第二,方式非常灵活,我在上海江泽民请于光远老师单独吃饭,胡耀邦来了,对不起他和胡耀邦谈了一个小时谁也不知道,回来之后他就跟我们谈怎么做。还有一个国内开会特别多,于光远经常在上面写东西,他不听,在写东西。他一生都在创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他,最后我的博士论文就这么出来了。我纪念于光远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当前民主、自由、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中,不要任何框框,在创新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成为整个全球的引领,否则我们纪念他就没有意义。

        肖炼  中国社科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此文是肖练在中国民生研究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举办的于光远追思会暨于光远经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