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企业感到“阵痛”才会有新生

    0

    时间:2016-05-26   来源:新华网


  •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种脱筋换骨式的转变

        “十三五”以来, “新常态”成为了热词。“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将要告别过去35 年的“旧常态”,发生一场持续的、深刻的变革,也代表着中国企业将要面临一系列冲击和一段艰难的转变之路。在经济“新常态”到来之初,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常常感受到转变的紧迫,也面临着自我变革的挑战,企业“难做”成为一种普遍观感。张燕生认为,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企业感受的“疼痛”,从宏观角度上看是一件好事。“我们常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种脱筋换骨式的转变,是一个从过去35年的旧模式中走出来的颠覆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压力,没有疼痛,就不可能有新生。”张燕生说。

        张燕生认为,如今正值新经济和旧经济、新常态和旧常态、新产业和旧产业叠加和分化的时期,企业的压力与“难”,很大程度来源于这种大浪淘沙式的分化与淘汰。适应新常态便能够走出危机,不能积极调整的往往只能“温水煮青蛙般”走向死亡。但是,在这种“疼痛”之中新的机遇也在产生。2015年,在面对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时,重庆GDP增幅仍排在全国各省市之首,这正是因为重庆、成都领先于全国发展国际物流大通道、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这种创新使他们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时仍然能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面对压力自我调整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

        “有些情况下‘危中有机’,而有些‘纯危无机’,大至一省一市、小到一家企业,面对压力时如何自我调整适应,将成为决定他们未来35年发展趋势的关键。”张燕生说。另一个常被他作为案例述说的便是广东在面临2008年四季度经济危机时做出的应对。这场在当年弄得企业怨言颇多的转型“危机”最终成为了广东企业的“机遇”,使广东结构调整速度反超GDP强省,成为张燕生眼中“创新驱动”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张燕生表示,分化与淘汰带给企业之“痛”并不应成为降低中国经济发展预判的因素,相反,它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活力的一种体现——当有企业被淘汰、倒闭,它们将市场、劳动力、资源和财产让出来,使更适应经济形势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订单、熟练工、原材料和设备,旧的在退出,新的在萌发,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在新常态下,我们不能总是看到痛,看到死,我们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东西在新生。”张燕生说。

        这次,带着题为《十三五的新机会、新模式、新动力》的演讲来到江苏,张燕生表示他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近年来,各省市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例正逐年上升,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从间接的模式创新转变为直接的技术创新,这是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迈出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日渐成形的由高品质消费主导的需求结构也在反推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预测报告中相比于1月下调了全球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老牌成熟市场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都在下调范围内,而唯一上调的是中国。张燕生表示,这是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前景的一个良好的预判。在十三五之初,中国已拿下良好开局,面对未来,抓住新机会,探索新模式,培育好未来发展的动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还将展现出发展的生命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学习贯彻党章是第一位要求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