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群:压力管理与积极工作——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建设与社会和谐

    时间:2020-08-24  来源:新华网


  •   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在2020年的春节前后,我们的生活节奏跟记忆当中的不一样了,一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影响了我们期待的聚会,改变了一切。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怎样进行压力管理、怎样积极工作、怎样进行心理建设,以及怎样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聚焦疫情发生后怎么进行压力管理,从压力之“源”、压力之“理”以及如何做好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建设三个方面,讲述压力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压力之“源”中,将介绍压力的来源,压力是怎么发生的。在压力之“理”中,将介绍压力管理的机制,它是怎么发生、发展的,以及从个体的角度它是怎么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在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建设中,将讲述积极工作和积极休息。这既是我们生存的需要,也是我们发展的需要。
     
      一、压力之“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压力”这个词。我们说,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次新冠疫情防控,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打赢了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这是我们在压力下积极工作的一个例子。
     
      压力的来源通常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战争因素和人际因素等。在这些因素面前,作为个体如果感到应对能力不够时,我们就会有压力感。压力源是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景、刺激、活动和事件。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任何能够被个体知觉并产生正性或负性压力反应的事件或内外环境的刺激,简单地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
     
      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感是指当个体面临外在或内在的压力时,自身能力不足以去应对的一种紧张状态。比如,考试之前我们很紧张,感到有压力,这实际上是我们想得到好的成绩与个体的考试实力不匹配的结果。如果你想考95分或者100分,但是你的能力达不到,那么你就会有压力感。反过来,如果你有考50分的能力,但你只想得40分,那么你就会没有压力感。在有压力的环境里,如果个体感到有压力,这实际上是健康的一种表现;如果个体感觉不到压力,反而是很危险的。
     
      在压力源和压力感这组变量中,存在四种情况,即:有压力源,有压力感,我们要积极应对;压力源少,压力感少,我们要积极休息;有压力源,没有压力感,这是盲目乐观,是很危险的;没有压力源,有压力感,这是过度消耗,又称为无效焦虑。
     
      在叠加性压力下,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压力,明白压力的存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人和压力之间构成一个博弈系统,如果正确应对,压力在带来破坏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促进。
     
      二、压力之“理”
     
      压力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也是生理健康的一种需要。比如,一个人退休以后,如果没有找到新的奉献精力的地方,或者没有找到有意义的事情、有趣的爱好,那么他的身体健康水平是会下降的。面对适度的压力,如果和朋友、亲友一起来面对压力源,那么压力感就会下降,就不足以把你压垮。
     
      压力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生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压力的存在,那么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肌体。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压力的存在,没有任务的牵引,那么个体的心理成熟、能力提高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成长也缺乏推动力。如果我们压力管理得好,压力源应对得好,那么压力是有助于人和任务匹配这一系统的优化的。
     
      压力的存在是客观的,它是一个双向变量,既能给人带来负面影响,也能给人带来正面影响。我们知道,生命的本质特征是新陈代谢,压力的存在对生命的状态和功能都是一种唤醒,同时对我们的能力也是一种提高。此外,压力不仅能促进人的心理资本的提升,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因为有些压力源是没法一个人去应对的,有些有压力的任务是没法一个人去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能够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能力的提高和道德完善。
     
      那么,压力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由于压力源的存在,它刺激我们的肌体,在心理上产生一个任务,唤醒我们思考,动员、调动我们的精力来应对。如果个人的能力无法应对,我们会发出信号去求救,这样就有助于人的社会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的意义是积极的。
     
      当然,如果压力过多、过高、过强,形成叠加性压力,那么就会带来破坏性作用。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压力就是动力”“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科学地细分,除了有定性的认知外,还要作定量的分析。
     
      以上我从心理学的感觉、知觉、思维、判断、行为、意志的角度讲了一下压力和个体、压力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压力对个体产生刺激以后,大脑皮层会做出反应,形成反射弧。大脑里有一个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不一样,作用的靶器官就不一样,让个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特殊情况下受到强烈刺激,人的肌体会被唤醒,相应地会有战斗、逃跑、发呆三种状态。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方向。
     
      在心理学上,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我们要学会系统思维。在处理压力的时候,要有理、有利、有节,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团队的利益;不仅要考虑暂时的利益,还要兼顾长远的利益。
     
      三、如何做好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建设
     
      压力管理包含情绪调节,但不仅仅是情绪调节。应对压力,我归纳了12个字,即:问题解决、情绪调节、支持系统。支持系统也就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完成了任务、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团结。
     
      完成了任务。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我们动员全国的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我们解决了问题。
     
      增强了信心。我们的信心不是呼口号,而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干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自尊心不是脆弱的自尊心,不是有条件性自尊、依赖性自尊,而是无条件性自尊。
     
      促进了团结。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中国人都获得了心理的成长,获得了积极的力量,并见证了历史。在压力当中,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升华,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力量。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当中,我们积极工作,不仅符合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符合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在团结当中应对压力,在困难当中相互支持、解决问题,心理力量得到提升,心理资本得到放大。我们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我们战斗精神得到提升。我们的“小我”和“大我”自然地融在一起,“先天下之忧而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密码被激活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积极休息,我们面对压力没有逃避,没有只顾自己,没有坐在那儿发呆。从个体的角度,我们积极地生活,在隔离期间认真做饭,锻炼身体,相互支持。
     
      我们发挥科技的力量、军民团结的力量,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压力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我们面对压力有战斗、逃跑、发呆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当面对的压力一个人不能解决时,我们就要团结起来共同解决,这有利于我们的社会性发展。在压力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问题,使得心理更和谐。作为个体来说,我们的知情意是和谐的,而每个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以上就是今天我跟大家汇报的内容,即:压力管理与积极工作,副标题是疫情发生后的心理建设与社会和谐。英雄就是你和我,我们一起团结起来,在压力当中升华,赢得明天的胜利,赢得今天的可触摸的信心、可触摸的幸福和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